由於生活壓力較大,一些年輕父母在生育以後,不得不回到職場繼續工作,只好把孩子交給家中的長輩照顧,因而在現實生活中,隔代養育現象非常普遍。
久而久之,年輕父母就會發現,長輩對孩子特別關愛,有時甚至到了溺愛的地步,孩子與長輩之間的關係更親,成了真正的“隔代親”,相比之下,自己反而成了“多餘的人”。
週末,小敏回老家看望3歲的兒子,然後陪著老人在餐廳包餃子。過了一會兒,小敏感覺有些不對勁,平時愛折騰的兒子怎麼沒有動靜呢?
她連忙放下手中的活計尋找,最後看到廚房的面桶被打翻,“失蹤”的孩子滿臉白灰,已變成一個“聖誕老人”,正站在面桶前津津有味的品嚐著生粉,一點也不覺得自己已經闖禍。
看到媽媽和姥姥出現在面前,還伸開雙手興奮地撲過來。
見此情景,姥姥一把摟過外孫,一邊責罵小敏:“你怎麼不把面桶的蓋子蓋好?”小敏感到委屈:“你不責怪肇事者,反而埋怨無辜的我,真是不講道理!”
其實,不怪長輩不講道理,對孫輩的愛已成為他們心中的道理,因而極易讓父母成了“背鍋俠”,這已成國人隔代養育現象的一個縮影。
那麼,當前國內隔代養育的現象多不多呢?
毫無疑問,在當前隔代養育的現象不在少數。
據國家老齡中心的調查顯示,年齡在3歲以下的孩子,大部分由爺爺奶奶和姥爺姥姥照顧,佔比達到60-70%,這個比例已經很高。
孩子長到3歲之後,由家中老人照顧的比例下降到40%左右。這說明3歲是隔代養育的一個“分水嶺”。
因為隨著年齡的遞增,孩子大多進入幼兒園生活,能逐漸學會和養成一定的生活能力,也能跟上父母的工作和生活節奏,由父母自己進行照顧,可以減少很多弊端,這是一種很好的趨勢。
隔代養育對孩子的成長有沒有好處呢?
隔代養育有利有弊。
從有利的方面看,能讓孩子從小得到細心的照顧,由於營養充足,各方面的發育更好,身體會更加健康,在生活上十分有利。
從長遠來看,由於老人與孩子長期生活在一起,事無鉅細地全力照顧,在感情上與孩子更為親密,容易變成孩子“生活上的父母”。
而年輕的父母只能利用工作之餘帶著孩子玩耍,很少有時間照顧和陪伴孩子,有時甚至成為他們炫耀或擺拍的“工具”,成為孩子“精神上的父母”,或者事實上的“玩伴”。
因而對孩子的成長來說,隔代養育並不完全有利,應該引起父母的重點關注。
隔代養育會產生哪些弊端呢?
1、容易“重養輕教”,溺愛孩子由於老人固有的傳統觀念,不忍心看見孩子吃苦,儘管在生活上照顧得無微不至,在思想品德和行為規範上卻可能存在一些疏漏,有時還會放任不管。
如果父母再不承擔應盡的責任,把教育的責任全部推給老人,就會發生極大的問題。
比如,與父母的感情越來越淡,特別是對孩子的管教一旦缺失,還會把孩子寵得無法無天,最後導致行為失控,成為被寵壞的孩子,這就得不償失。
所以,在隔代養育的家庭,老人要掌握好教育的尺度,不能對孩子太過溺愛,這對他的成長沒有好處。
2、容易發生角色混淆,得不到應有的教育有了老人的幫忙,讓年輕的父母減輕負擔,雖說能夠增強家庭成員的感情,但由於其中既有“生活上的父母”,又有“血緣上的父母”參與,容易造成角色混淆,分工不清,步調不統一。這樣會使孩子不知道誰對誰錯,可能受不到全面和系統的教育。
所以,有專家建議,對於3歲以下的孩子,需要父母經常陪伴在身邊,並且每天不得低於3個小時,這更有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3、容易發生育兒衝突,讓孩子無所適從老人與年輕父母之間,由於文化程度、經歷和格局的不同,不可避免地存在認識上的不同。
在育兒觀念上的衝突,會讓孩子不知該聽誰的,從而導致認識模糊,無所適從,有時可能產生嚴重的對立情緒。
因此,兩代人之間的觀念衝突不能讓孩子知道,必須儘可能地避免,必要時,可以在私下探討待達成一致後,再對孩子進行灌輸,更會讓他樂於接受。在現實條件下,隔代養育現象可能會長期存在,這是情非得已的選擇。
然而,不管年輕的父母工作多忙,壓力多大,也要正視隔代養育的弊端,不要推卸責任。只有多花時間陪伴孩子,在他成長的道路上留下自己的身影,將來才不會讓自己感到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