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孔融讓梨”的故事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家庭,不少家長,至今還會引用這個故事來教導孩子“禮讓”的品質。

可當一個家庭一直秉行著哥哥姐姐一定要讓著弟弟妹妹這種教育時,在孩子的心中,禮讓其實是父母的“偏袒”。

在綜藝《少年說》裡,就有不少孩子紛紛吐糟作為老大的遭遇。

讀六年級的崔兢,家中有一個特別喜好招惹自己妹妹的,這一次,她鼓起勇氣站在臺上向爸爸哭訴說:

“能不能不要每次都不分青紅皂白的批評我,相信你所想的。”

哪怕是妹妹有時犯了錯,爸爸總是無條件選擇站在小女兒旁邊,爸爸這樣的做法,讓她感到數不盡的委屈和冤枉。

即便是面對大女兒的哭訴,臺下的爸爸不以為然,卻拿出“孔融讓梨”的故事教導女兒:

“你上學也學過,這個孔融讓梨的故事,你又比她大6歲,這個道理還用爸爸說嗎?”

除了吐槽爸爸的偏袒,還有吐槽姥姥的,讀五年級的趙晗瑜,家中有一個比自己小八歲的弟弟。

不管是弟弟搶零食,咬他肩膀或是做了什麼事情,姥姥總是把一句話掛在嘴邊:“弟弟還小,你應該讓著他!”

這讓趙晗初瑜受盡了委屈,哪怕是當眾面對哭訴,姥姥依舊還是迴應她:“弟弟還小沒有自我保護意識,姐姐應該謙讓弟弟。”

聽到姥姥不變的回答,趙晗瑜當場就紅了眼眶哭了起來。

她的眼淚讓人心疼,並且說出了她的心聲:“可是我也是一個孩子,我也需要照顧。”

“孔融讓梨”,對於二胎家庭而言貌似不是一件多麼好的故事,它更像是一種言行舉止上的束縛。

對於“讓”這個詞,往往伴隨著肆無忌憚的偏袒,和被要求謙讓的委屈。

這也是很多二胎家庭中,父母用“禮讓”的方式去偷懶教育,只想讓孩子之間的矛盾得到快速的處理,而忽視了他們之間正確的相處方式。

我們先來看一幅畫,在畫面中,一位爸爸和兩個男孩在觀看比賽。

但,有一堵牆阻攔他們觀看比賽的視野,

這時有三個箱子可以讓他們踮腳,出現了兩種分配的箱子的方式。

① 平等劃分:

每個人都有箱子,爸爸站得更好,大兒子視角剛好,但小兒子卻被牆擋住。

② 公平規則:

爸爸將自己的箱子給小兒子,三個人的視角一樣高,都能看到比賽的情況。

這就是陳銘引用的一張圖來告訴我們在二胎家庭中:需要公平的規則,用“讓”來是維持這個家的公平。

和陳銘所說的公平的規則一樣,蔡少芬在《妻子的浪漫旅行》中。

提到小女兒很粘她,每次都需要她抱,有一次全家去吃飯,妹妹哭著鬧著要媽媽抱她。

但這一次蔡少芬覺得,如果每次都抱著妹妹對姐姐會不公平。

於是,蔡少芬對小女兒說:“姐姐也需要我,這次你跟爸爸,我跟姐姐。”

面對小女兒的哭鬧,家人勸她妥協,不要讓妹妹一直哭鬧下去,但蔡少芬沒有采納,她深知妥協一次就會有無數次。

於是,蔡少芬和張晉商量,自己帶姐姐上樓吃飯,老公陪小女兒在樓下。

等小女兒哭了差不多的時候,張晉和小女兒講道理,告訴她這件事情為什麼要這樣處理,並且還引導女兒:“你上去之後要說什麼?”

小女兒知道自己的錯誤過,上樓跟姐姐和媽媽道歉。

關於“弟弟妹妹還小,你是老大,多讓著點弟弟妹妹。”這樣的例子,

是不是常常伴隨著長輩要求老大要“謙讓”和“理解”,但卻很少認真地傾聽他們真實心聲。

但不論老大或老二都需要愛和關注,而不是因為一句“年齡大小,要讓著”所輕易掩蓋。

在《奇葩說》第七季二十期中的一道辯題:父母該不該教哥哥姐姐讓著弟弟妹妹?

在這道辯題很多觀點上,反方謝楠的觀點,字字說到了心坎裡。

即便是作為獨生子女的我們,從小到大生活的環境裡,我們也一直被要求”讓“,你要讓著點其他小朋友,不然別人不會喜歡你;

哪怕不是獨生子女,父母也會和你說,你是哥哥姐姐要謙讓點。

但,實際情況是他們一直爭搶著,爭玩具,爭零食.....

真的是在爭東西嗎?

他們都是爭父母的關注度,而關注度就是代表著愛。

愛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它需要自發的表達,自發去感受。

所以,當父母教哥哥姐姐讓著弟弟妹妹,其實會傷害老大的安全感。

當孩子對你說,這不公平的時候,要傾聽並認可他們的感受,情緒得到認可,有了安全感,他們並不需要你來當解決問題的人或是裁判。

因此,內心充滿了安全感,孩子才會自己主動選擇愛弟弟妹妹。

關於#父母該不該教哥哥姐姐讓著弟弟妹妹?#,引用劉擎的觀點給大家做了總結:孩子是需要教的,不能任由其野蠻生長自由教育。

但這個“教”不是強制、不是逼迫,而是引導和啟發,是建立在尊重孩子看到孩子的基礎上的。

作為父母,我們要做的不是去用言語或者命令讓孩子去“讓”,而是以身作則,和家人之間相互尊重,相互謙讓,也相互感恩。

一個在平等,尊重,感恩的家庭氛圍中成長的孩子,不管是哥哥姐姐還是弟弟妹妹,我想TA不用你說,也是會懂得謙讓的!

6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懷孕前不得不知道的口腔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