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後上班,老師們坐在一起聊天,大家提到養育孩子中我們有很多想當然的預設以及由此帶來的焦慮或者提前決定——(這裡我定義為)“猜”,而不是不帶預設的觀察和陪伴——(這裡我定義為)“看”。
這種情況常常我們家長出現了但是不自知,而這次的我從聊天中得到的啟發,可以幫助大家把這個定義帶到有意識的認知層面,從而改變我們的養育行為和親子關係。
我先說說大家分享的例子:
——來自小包子、小糰子媽媽
身邊很多朋友讓孩子學鋼琴,我一直沒有行動。我的想法是:“大寶小包子活躍度興奮度都比較高,鋼琴需要大量的靜坐練習,他現階段可能堅持不了,大一點可以再做嘗試。小寶小糰子也還太小,手指張合以及肌肉力度估計都還不行。”另外,我也不覺得鋼琴一定要成為每個孩子的必修課。
有一天,朋友的朋友遠端搬家,鋼琴運輸難度太大,於是鋼琴就放在我們家了。鋼琴擺放在客廳一個角落,因為前面的“預設和猜想”,我也沒有要求孩子學習,也沒有報鋼琴課。想著等小糰子大一點,估計家裡才有能坐得住學習鋼琴的孩子。
但是,從鋼琴落地客廳的那天開始,大寶就每天花一兩個小時在上面各種搗鼓,沒兩天就自己把《兩隻老虎》和《一閃一閃亮晶晶》的調子摸索出來了。我繼續觀察了大概一個多星期的時間,小寶熱鬧了兩天就不玩了,但是大寶依然熱情不減,每天大量的時間都在那裡自娛自樂。
我很驚訝於他的強烈興趣,他的表現也很打臉我當初給他的“不能靜坐練習”的預設。於是我和娃爸說:“一個對鋼琴有著強烈的興趣,看起來也願意堅持練習摸索的孩子,應該有專業的老師。”
鑑於我和娃爸對鋼琴一無所知以及疫情下的生活,我們試著給孩子報了線上一週兩次的一對一課程。到目前為止大概有8個多月了,他依然每天都很享受自己的鋼琴時間。
——來自桐桐媽媽
桐桐在遊樂場和別的小朋友玩過家家遊戲,我看到一位小哥哥在守護自己積木,別的小朋友過來拿走的時候,小哥哥都會奮力搶回來。當桐桐下去找小哥哥需要積木時候,我在旁邊“覺得”要發生搶奪大戰了,正在考慮是否要上前協調的時候,聽見桐桐跟小哥哥說:“我想買兩塊積木,請問要多少錢呢?”我原本以為要插手幫忙,卻發現原來慢一步,多觀察,會發現完全不一樣的過程。
——來自小詩妤的媽媽
小詩妤和父母逛超市看中了一個魔法棒,喜歡得不得了。爸爸“覺得”這種玩具就一根棒子沒啥可玩的,孩子就一時新鮮,估計買回家玩兩下就丟到一邊了。媽媽知道女兒最近閱讀了女巫繪本,很喜歡模仿裡面女巫的咒語(“看到”的內容),所以贊成給孩子買。
買回家後發現,孩子結合魔法棒不僅模仿了繪本里的內容,還設計了很多不同的假裝遊戲。
——來自昊昊媽媽
二寶做了一個手工給爸爸看,爸爸一看就心想:“精子”!於是他搓搓手,準備開始性教育。在開始性教育之前,他隨口問到:“你做的是什麼呀?”二寶回答:“小蝌蚪啊!”
微愣之後繼續交談,發現孩子就是單純想給爸爸展示一下青蛙的娃。
(以上這些都是父母所預設所“猜”的內容和真正“看”的內容是不一致的情況。)
我在這裡和大家說:永遠不要自以為是給孩子一個“預設的猜想”,因為孩子是獨立的人,有著自己的獨特性和複雜性,我們不可能絕對100%瞭解他們的想法和發展。
小包子媽媽的經歷就一個很好的“打臉”案例,她自認為自己瞭解孩子,就“預設”了大寶不能靜坐學習鋼琴,所以家庭安排和計劃就隨著有了變化。
但是這次經歷再次提醒我們:當我有了預設和刻板認知的時候,說明我應該及時放下一些預設性的“猜”,而更應該帶著耐心去陪伴去“看”。
當然,根據過去的經驗來預測未來生活,是我們每個人在這個社會生存的重要方法之一。這能幫助我們更快捷地獲取生存資源,也能更好的規避危險。這種預測很多時候確實是正確的,提前根據預設做的實際或者心理準備在很多時候也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經驗源於過去,未來總在變化,所以這之間的不匹配和錯位也必然經常發生。其實就算髮生了錯位也沒有關係,重要的是及時意識到,然後再調整就好。
比如上面這些例子,家長就需要在有預設的時候先不要著急,給自己給孩子一些時間去嘗試去表達,然後根據我們的預設和實際是否相符,再來看下一步怎麼辦。
總之,其實最重要的是:開放的態度,靈活的姿態,不要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