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父母有權利和義務去教育子女,只是很多父母比較繁忙,沒有太多時間照顧孩子,總會讓爺爺奶奶幫忙撫養。只是,受傳統思想的影響,不少人都認為爺爺奶奶照顧天經地義,姥姥姥爺照顧就是“多事”。

週末,我帶著孩子去鄰居小麗家玩耍,她正忙著收拾屋子,我很好奇問了一下,原來奶奶要搬到他們家裡,小麗給老人收拾房間,讓老人晚上有地方睡。

話還沒說完,小麗的兒子就說:“憑啥讓姥姥照顧我,晚年卻要奶奶享福?”小麗聽了後一時語塞,不知該如何回答。小麗丈夫接過話說:“這是你奶奶家,奶奶為主,姥姥是客人,晚年了自然需要各回各家,因此姥姥要回家,奶奶要回來啊!”

爸爸的這番回答,聽起來似乎有點道理,卻引人深思:都是夫妻雙方父母,為何奶奶是主人,姥姥卻成了客人了?主要有3點講究。

1、“傳宗接代”思想

在過去,父母總會想著生下男孩,這樣才能傳宗接代,有了兒子才能讓家族香火傳承下去。等兒子結婚後,還會盼望兒媳婦能爭口氣生個孫子,這樣家族才能繼續繁衍下去。

正是在這樣的觀念下,兒子的父母認為自己是家族的長輩,就算生活在兒子家依舊是自己家,自己就是“主人”。反而生了女兒的父母,等女兒嫁人後就是“潑出去的水”,去女兒家就是“客人”。

2、和父母的教育分不開

很多孩子認識上的錯誤,其實還因家長的教育。就拿鄰居家的爸爸,他給孩子灌輸“奶奶是主人、姥姥是客人”的觀點,顯然這並不太合理,更何況孩子被姥姥親手帶大的。

儘管如今倡導男女平等,可部分家庭依舊沒有這樣的意識,不少父母還是灌輸男女不同的觀念,等孩子長大後,也會對自己的孩子繼續灌輸這一理念。可見父母教育多可怕,大家一定別犯這樣的錯誤,要讓孩子對雙方老人都心懷感恩、尊敬、孝順。

3、男性有孩子“冠姓權”

從古代開始,我國的社會就一直被男人所主導,等兩人的孩子出生後,孩子姓名也會跟男方,男人享有“冠姓權”,以延續家族的香火。

反而女方為了整個家庭任勞任怨,生出的孩子不能和自己一個姓氏,顯然這並不公平。中國人的家族榮辱感很重,姓氏歸屬權很重要,也是家族興旺的見證。因男方有冠姓權,造成孩子親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反而是親戚。

無論如何,父母都應該為孩子灌輸正確的價值觀,讓孩子對雙方的老人都能感激和尊重。

那麼,家長給孩子灌輸奶奶、姥姥的“主客”之分,是否合理呢?

5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最後的期待,加油寶寶!歡迎來到這個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