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的性格是不一樣的,有的人性情溫和,言語懇切;有的人性情暴躁,控制慾強。如果兩個人之中有一個人比較隨和,而另外一個人控制慾強,那麼相對還容易相處。如果雙方都有很強的控制慾,那麼必然導致交往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根本無法順暢地進行下去。
在現代社會,親子關係幾乎得到所有父母的重視。然而父母們也很困惑,因為他們之中大多數人都覺得孩子既然是自己生養的,就要聽自己的話,怎麼能處處和自己對著幹呢?孩子也是獨立的生命個體,父母既要給予愛,也要給予平等和尊重。否則,一旦父母把孩子管得死死的,孩子或者養成逆來順受的習慣,對父母言聽計從,最終將失去獨立自主性;或者產生逆反心理,時時處處與父母對著幹,導致與父母關係緊張惡劣。
每位父母都不願意過多地控制孩子,他們情不自禁控制孩子的初衷只是覺得孩子無法做出正確的選擇和判斷,也不能時時刻刻保證人生方向的正確性,才對孩子步步緊跟。這種方式恰恰是錯的。父母要想幫助孩子實現獨立,必須減少對孩子的控制,才能讓孩子學會自控。也許最初孩子進行自我管理的時候會犯一些錯誤,走一些彎路,但是沒關係,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父母只要看著孩子碰壁即可。因為如果父母始終保護著孩子,那麼當孩子再次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依然不知道如何解決。既然孩子早晚都要親身經歷一次碰壁,那麼為何不讓這個過程提早發生呢?這樣可以幫助孩子更快地成長,父母也更省心。
從小到大悅悅從未自己做過主。她是個乖乖女,已經習慣了事無鉅細都聽爸爸媽媽的。如今悅悅已經是六年級的學生了,即將面臨小升初考試,她的心中早就有了心儀的中學——一所普通中學,父母堅持要求她報考另外一所重點中學,悅悅不由得猶豫起來。一來她已經習慣了聽從父母的話;二來她真的很喜歡那所中學,而且那裡還有她關係最親密的學姐。
整整一個星期,父母每天都在不遺餘力地訴說重點中學的好處,悅悅根本聽不進去。其實悅悅也知道那所重點中學很好,但是她總是情不自禁地想要和父母對著幹,想要自己做一次主。
看到悅悅無動於衷的樣子爸爸突然意識到了什麼,提醒媽媽不要再強迫悅悅報考重點中學。爸爸對悅悅說:"悅悅,其實我和媽媽只是給你提供參考意見。如果你特別想考另外一所中學,我們也會尊重你的。還有幾天就要決定了,我和媽媽不再參與了,你自己決定吧!"
奇怪的是在爸爸說出這些話的那一刻,悅悅突然心中傾向於重點中學了。她不是小孩子了,也能分得出好壞,更知道選擇一所好的中學對於自己人生有著重要意義。在經過一個晚上慎重的思考之後,悅悅對媽媽說:"我已經決定報考重點中學了,你們可以放心了。不過我不是為了你們,我是為了自己,我也知道你們是為了我好。"看到悅悅似乎一夜之間長大了很多,爸爸媽媽都覺得非常欣慰。
如果爸爸媽媽繼續強迫悅悅報考重點中學,最終悅悅不一定會聽從父母的安排。也許在父母不厭其煩的嘮叨中,她這個乖乖女突然叛逆心爆棚,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呢?幸好爸爸突然意識到悅悅的牴觸情緒,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因而提醒媽媽不要再幹涉悅悅。最終在決定之前的關鍵時刻,贏得了悅悅的認可。
孩子長大了,不可能再像小時候一樣凡事都順從父母的安排,依賴父母為自己做決定了。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也要不停地調整自身的角色,才能以更好的方式與孩子相處,贏得孩子的尊重和信賴。
古人主張"無為而治",其實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對孩子的掌控就像手握流沙,手握得越緊,沙子就越是容易悄然溜走。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是對孩子放手,減少對孩子的控制,讓孩子更加努力成為自己人生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