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小區裡新開了個小便利店,這下小區的孩子們可瘋了!
尤其是上小學的孩子,有了自己的零花錢,玩著玩著幾個人一拍即合便要去小超市“消費”一把,彩虹糖、辣條、飲料、小玩具……
一起玩的,還有不少低齡的孩子,瞧著自然眼饞:“媽媽,能不能給我5塊錢?”
“小孩子要什麼錢啊?淨買那些沒用的玩意兒!”“5塊錢媽媽並不是不能給,但我不想養成你隨便花錢的習慣,你想要什麼告訴媽媽,媽媽帶你去大超市。”“你不要見別人有什麼你就要什麼,你想想家裡還有多少零食/玩具,你想吃或玩我現在就可以給你回家拿。”花式拒絕,都不帶重樣的。
被拒絕後,孩子們相繼失落地走了。
有媽媽轉頭問我:“你說是不是不該給?”
一時,還真的不好回答。
我只知道,事情絕非大人理解得那麼武斷。
孩子都有“從眾心理”,看見其他朋友都有自己的零花錢、都去消費了,難免也想要一點零花錢自己支配。
所以接到孩子這個請求的時候,我們的迴應很重要。
不管給還是不給,這幾種迴應方式一定一定要避免。
不給:孩子拿錢就是亂畫,直接拒絕
很多父母在孩子向自己開口要錢時,就會情不自禁地脫口而出各種拒絕的話。
因為覺得小孩子不懂錢,不懂節制,有了錢就會亂花。
所以,當孩子開口要錢的時候,哪怕是隻要幾塊錢,也會直接拒絕,還外加附贈一頓“批評教育”。
但,他們真的是在亂花錢嗎?真的是在攀比嗎?
答案真的不是。
實際上孩子向爸媽要錢的時候,本質上是在尋求幫助。
求你幫助他,更順利地融入一個集體。
就像群體遊戲中,孩子們都在做同樣的遊戲,孩子也會跟著做一樣。
同樣,群體中別人都去消費,為了融入,他也會想去。
但是這項活動,有了一個門檻,那就是“錢”。
不管是生活上、還是食物上、還是玩樂上,他們第一個想到的求助物件就是爸爸媽媽啊!
所以這一刻,他們是依賴,是信任。
然而,如果抱著這個目的去求助,得到的卻是“批評教育”和無情拒絕,會讓孩子感覺孤立無援。
給:一哭鬧就立馬給,都是小錢,花花無大礙
另一種極端就是孩子一要錢,父母就立馬給,尤其是娃一哭鬧。
這種“大方”,其實是一種無原則地滿足。
咱們這代父母,物質條件比上一代好出許多,所以總是容易過度滿足孩子。
10塊8塊不是大錢,給娃花去吧……
一盒蠟筆、一套玩具,又不是買不起,為啥讓娃吃癟?
有時候我們是不忍心孩子受委屈,有時候我們是本能地逃避親子衝突。
但別忘了,現在的東西你尚且可以負擔,日後他要得超出你的能力範圍,你該怎麼辦?
難道小時候講不通的道理,大了就能自動明白?5歲管不了的孩子,15歲就能更好管?
不要掩耳盜鈴了。
英國有一部紀錄片《Are these kids spoilt?》(《他們被寵壞了嗎?》),講述幾個父母為了滿足孩子的要求,不惜透支整個家庭的故事。
一個12歲女孩兒是個包包控,有著50個包包,最貴的一個價值高達3000英鎊(約2.68萬人民幣),反正就是隻要她只想要,就會想法設法地滿足。
即便媽媽因為賬單陷入了財務危機,女孩依然淡定地說:“我又有沒有強迫我媽買,是她自願的。”
另外一位媽媽為了給孩子買價格不菲的名牌鞋,起早貪黑兼三份工作。
這位媽媽素面朝天,衣著普通,女兒是各種名牌加身。
女兒卻輕描淡寫地迴應:“她願意付錢,我不覺得愧疚。”
她大概不知道,一雙鞋子需要媽媽付出多少汗水換來吧。
這種無原則的滿足,不但不能讓孩子有正確的金錢觀念,還會讓孩子覺得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更不會感恩父母的付出。
這樣的孩子,不是個坐吃山空的“敗家子”,就是個翻臉不認人的“白眼狼”。
有條件的給:按勞所得,勞動了才給
還有些人,秉承的觀點是:我不隨便給、也不輕易拒絕,我讓他自己掙錢。
很多人為了鼓勵孩子多做家務、好好寫作業,會把任務與金錢結合起來。
今天幫忙刷碗,報酬是5元;多練一首曲子,報酬3元;期末考試考了第一名,獎勵100元;盲目的金錢獎勵,在家庭內十分不值得提倡。
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份內之事的學習,一旦有了報酬,就會變了味。
你的初衷許是用錢刺激孩子做事更積極有動力。
但這會模糊了事情真正的意義,等哪天沒有了金錢獎勵,孩子便將會失去動力。
本是分內之事,卻被大人變成了交易。
更可怕的是,這種交換概念孩子一旦通曉,孩子有一天終會反客為主:那如果我不要錢了,是否就可以不做家務、不學習了?
到時候又改當如何?
孩子開口要錢,我們該怎麼辦?
第一步:詢問用錢目的,決定給/不給
我們有的時候總是想著如何管教孩子,往往忽略了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
如果孩子看起來不需要花錢,卻跟父母要錢,那麼一定是有理由的。
1、如果孩子確實需要買這個東西:那給孩子表達的權利,如果確實有說服力,那沒得說,給就是了。
2、如果孩子是從眾,希望和別人一樣能獲得同伴認可: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並不是非要做一模一樣的事同伴才會接納你。
真正喜歡你的人不會流於這些外在形式,不喜歡你的人,即便是做一樣的事也不會喜歡你。
只有你自己的特點、性格才能幫你吸引到志趣相投的朋友。
而最終,我希望CC成為一個只會因喜歡而買單的人,不盲從。
第二步:平時給孩子固定的零花錢
一旦孩子有了消費的想法和需求,就可以每週給孩子固定的零花錢了。
這筆錢,是完全屬於自己的,自己可以自由支配。
這樣既給了獨立做主的權利,還有了自主支配的自由。
第三步:教孩子合理使用零花錢
有了零花錢後,可以讓他練習錢的規劃和使用。
剛剛拿到零花錢的娃很可能“報復性消費”,這是十分正常的,回想下自己發了工資就去血拼的心情即可理解。
一週的零花錢先給到孩子,C媽覺得不必著急干預,可以先讓孩子試試錯。
有可能孩子週一就迫不及待把一週的零花錢全花光了,那麼餘下6天,看到其他小朋友買好吃的是不是隻有眼饞的份兒了?
——那下次他就學會了,不能提前透支。
也可能每天都花點小錢買點說不上喜歡也說不上不喜歡的“閒雜務”,結果最後一天看見了一個特別特別喜歡的貴玩具,但錢已經不夠了,是不是會覺得十分遺憾?
——那下次他就學會了,不要在可有可無的東西上浪費錢,錢攢下來,才有機會買到最喜歡的。
這個過程不只是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小金庫,對數學能力,邏輯思維的提升也是槓槓的。
這些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道理,孩子小時候明白了,長大就不太可能出現財政危機。
當然C媽還有幾個小技巧,幫大家扶上馬,送一程!
1、教孩子貨比三家
帶孩子買東西,可以示範明智的消費行為。
我們小區附近有兩個超市,CC就發現一樣的德芙巧克力,一家8塊,另一家9塊。
平時我們可以引導孩子觀察價格,以及在對比中瞭解價格差。
同樣的商品,我們就可以選擇價格低的,那麼省下來的錢就可以買其他想買的東西了。
2、教孩子制定計劃,學會聰明的花錢
比如我給CC10塊錢,你可以10塊錢買一瓶飲料解渴。
但如果目的僅僅是解渴,是不是可以買稍微便宜的?比如可以買2塊錢的水解渴,再買一包5塊的彩虹糖,再3塊買個小玩意兒。
這樣10塊能買這麼多!
CC立馬舉一反三,“反正是解渴,我可以自己帶水,一毛不花!然後用那2塊再買包辣條!”
——!!(黑線)
總之吧,我們可以透過零花錢給孩子建立各種消費規劃,這便是早期的財商啟蒙。
3、引導孩子正確花錢
雖然有了零花錢,但也不能見一個買一個,或者一股腦全花光。
所以,下一步,就是教會孩子理性的花錢。
1、學會區分需要和想要。具體可以看這篇《財商啟蒙最重要的竟不是教娃認錢,這些坑你掉過沒?》
2、知道錢從哪裡來,讓孩子知道錢是有限的,要學會做選擇、讓孩子透過計算投入產出比,做出最佳選擇。
#“ C媽說:英國作家約翰生曾說:“金錢和時間是人生兩種最沉重的負擔,最不快樂的就是那些擁有這兩種東西太多,卻不知怎樣使用的人。”所以說當孩子開口要錢的時候,要注意我們的迴應方式。既不做孩子的“斬夢刀”也不做孩子的“取款機”,而是透過這一契機,引導孩子金錢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