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麼一個孩子,活潑開朗、能說會道、舉止文明,講衛生懂禮貌,還能主動向親戚朋友打招呼,你會為他(她)豎起大拇指嗎?如果這個懂禮貌善交流的孩子是你的孩子,你會感到高興嗎?
當這個“別人家的孩子”成為自家孩子時是否有一些成就感呢?
今天我們就來分享:孩子都是交往小能手,用對方法每個孩子都能大放異彩!
時常聽到寶媽們交流:我的孩子靦腆、膽小,不會與人交往。想和小夥伴兒玩但不知道怎麼加入到別人的遊戲中。即使有小夥伴兒一起玩,玩不了多久就鬧矛盾,爭搶玩具……
看著孩子不會與人交往,媽媽們都異常焦急,孩子會有性格缺陷嗎?不善交流的孩子上學會吃虧嗎?會成為被老師忽略的人嗎?
感覺我們的孩子在交往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
活潑、善表達、懂禮貌,能勇敢地加入群體的孩子無疑是媽媽眼中的天使寶寶,別人家的孩子。
那這些別人家的孩子一定比自家孩子天資聰穎嗎?別人家的孩子就一定天賦異稟、完美無缺嗎?答案顯而易見。
我們的孩子智商差不多,有研究表明,智商120以上或90以下的都鳳毛麟角,絕大多數孩子智商都差不多,那為什麼交往能力上會有這麼大差異?怎樣才能提升孩子的交往能力呢?
筆者認為有以下三點:
一、身教大於言傳,父母要樹立榜樣,善於引導在擔憂斥責孩子不善交往之前,我們可以做個自我測試:面對鄰里親朋或者陌生人時,我們能主動開口與人交流嗎?
曾有這樣一個小故事,同一棟寫字樓的員工下班後都到同一家餐廳就餐,經常出入同一個地方人們卻從來沒打過招呼,一天兩天無數天大家都是安安靜靜的用餐,即使有人和自己坐在同一張桌子前,大家都不會抬眼看對方一眼……直到有一天,餐桌上多了一些調料,鹽、醋等,一個人開始往自己碗里加調料,另一個人也想要加一些然後說:可以幫忙遞過來一下嗎?就這樣一來二去兩人慢慢熟絡起來……你看,大人也並不是有多好的交往能力吧,當自己都無法勇敢地與人交流時,怎麼能去強求一個孩子呢?
其實,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就是看誰先捅破那層窗戶紙。我們應該給孩子樹立榜樣,想讓孩子勇敢加入群體,不妨自己面對鄰居朋友或者陌生人時再主動一些。
二、鼓勵遠比焦慮作用大寶媽們在擔心焦慮的同時,不妨對孩子多些鼓勵與支援,當孩子不好意思和其他孩子打招呼時,我們可以示範怎麼打招呼,當孩子想要參與同伴遊戲時,可以這樣說:這個遊戲真有趣,我可以加入嗎?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嗎?這是我的玩具,它可以這樣玩,我們一起玩吧!
即使像這樣說一些禮貌的話,有可能也會遭遇挫折,這時可以蹲下來抱抱孩子說:沒關係,這個遊戲暫時不需要新角色,我們先看看,給他們鼓鼓掌,等下次再加入,如果還是沒有成功加入,這時媽媽可以發揮很重要的作用——玩親子游戲,既能增進親子感情又轉移了孩子的注意力,還增強了孩子的抗挫能力,孩子會變得更加勇敢!在慢慢地鼓勵與引導中,孩子的交往能力也會慢慢提升。
三、尊重孩子身心發展規律,平等友善的交往兒童認識發展是有階段性的,媽媽們應尊重孩子身心發展規律。
2-3歲這個階段是孩子認識自我,以自我為中心的階段。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大多喜歡獨自遊戲,這時孩子以平行遊戲為主,孩子各玩各的,各自遊戲內容沒有聯絡,媽媽們就不要強求他們去分享、去交往,這個階段的孩子認為我能見到的都是我的,不允許別人踏進自己的地盤,如果媽媽們因為孩子不願意拿出玩具分享而懊惱並責怪自己孩子“小氣”,那可是完全錯怪他們了!更不可以自作主張地拿孩子的玩具給其它小孩玩,這會令他們傷心的。
4-5歲時,孩子開始進入合作遊戲,孩子和同伴一起做遊戲,有交流但沒明確分工,仍以自己的興趣為主,這時媽媽們要創造機會多讓孩子接觸其他小朋友,特別是獨生子女家長更應該多帶孩子到處走走,如:小區、兒童樂園、參加聚會等等,這些場景能遇到來自不同家庭環境,有不同性格特徵的小朋友,這可是鍛鍊孩子交往能力的好時機,在新環境中孩子是否有與同伴交流的意願?能否順利加入遊戲?家長怎樣看待孩子之間的矛盾?這些都是孩子交往能力的體現。做為家長我們要理性看待孩子間的矛盾,設定自己的底線,只要不是傷害孩子身心健康的行為,允許孩子有爭搶,需要幫助時家長及時提供幫助。
5歲以後,孩子各方面能力都增強了,遊戲中有明確的分工、合作及規則意識,有一到兩個遊戲領導者,他們不僅有交流還有共同的目標。他們特別期待和小夥伴兒玩,一玩就停不下來,往往要家長三催四請才願意與小夥伴兒告別,這時孩子很擅長合作遊戲。此時的家長可以不再時刻盯著孩子,在安全的範圍內允許孩子和小夥伴兒自由玩耍,但事先要和孩子做約定,如:媽媽在什麼地方等,大概什麼時候回家,如果發生矛盾要及時告訴媽媽等等。
相信在你耐心引導、鼓勵與支援以及尊重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前提下,你的孩子已經是交往小能手了,是一個人見人愛的小可愛了!
每個孩子都與眾不同,每朵花都有各自的花期,父母不急躁、不焦慮,有牽一隻蝸牛散步的勇氣,給孩子成長的機會,堅持這三點,孩子定會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