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深知人生道路上有很多險阻,父母在養育孩子的時候,總會想著讓他們少走些彎路。有很多父母擔心如果道理只說一遍,孩子聽不進去、理解不了,於是反反覆覆強調,反而容易讓孩子不耐煩。
天冷了,多穿點衣服,這句話能反覆說5、6遍,直到引起孩子的反感;
去上學了,總喜歡說要好好學習,不說就好像孩子不會好好學習一樣,說了就好像孩子會認真學習一樣;
犯錯了,總是能揪著說上幾次,甚至是連著幾天都重複,結果孩子更加叛逆;
就連孩子玩個玩具,都是你一直在旁邊喋喋不休。
這是絕大多數父母都有的通病—嘮叨,不嘮叨幾句,就好像孩子會犯錯,不嘮叨幾句,就感覺“失職”了。
但是,所有的事實都證明了,你越嘮叨,孩子越叛逆,然後你越焦慮,最後破壞了親子關係;得出結論,嘮叨不可取。
心理學上有個“超限效應”,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在電影《追風箏的人》裡,有一句臺詞非常打動人:“孩子又不是畫圖練習冊,你不能光顧著要塗上自己喜歡的色彩“,他不像你,我的朋友。永遠也不會像你。不過看著吧,他以後會變得很出色。
不要認為你給他說的多他就懂得多,你不說就怕他懂得少;孩子有他們的成長規律,他會不斷地發現問題,你跟著他走就行了。
凡事說太透,太明白了,反而沒興趣,就像一覽無餘的公園,沒有假山假水,誰願意去探索呢?水清無魚,是一樣的道理。
所以,孩子問問題時,點到為止,也是保持孩子興趣的關鍵點。
如果實在擔心孩子沒有聽進去,那麼家長不妨採用這樣的方式:先說出自己觀察到的現象,比如"媽媽最近發現你似乎情緒有些低落";之後跟孩子溝通原因,別急著否定和批評;再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議;最後尋求孩子的肯定和反饋,如"你會這樣做嗎?"。
為人父母,我們要明白,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責任。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尋求老師、專家等人士的幫助,但是要牢記,我們父母才是教育孩子的主力。
做好你的觀眾,看他表演,你會發現,原來他比你想象中的厲害。
有時候並不是孩子不想聽,只是你太嘮叨,超過了他的心理極限,想忍也忍不住了,所以親子關係就容易破壞了。
所以,點到為止,比喋喋不休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