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最近,一個教育類問題登上了知乎熱榜,那就是“為什麼會不願意和父母聊心事?”。

到今天,這個問題的被瀏覽量已經達到65W+,可見孩子不願意和父母敞開心扉這件事兒,已經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那我們就來從知友的回答來探究一下,為什麼孩子和父母之間溝通的這座橋樑出現了問題呢?

綜合知友的回答,我們統計了關於這個問題有以下七點意見:

(一)父母習慣為孩子好,當孩子和父母意見不同時,孩子的反對通常無效,父母總是將想法強加給孩子。

這一點是眾多知乎答主普遍說到的問題,尤其是當自己的意見走出了父母認為的那條唯一的道路的時候,父母總是說“我是為你好,你長大了就知道了”。

結果就是每當自己覺得,或許眼下這個決定父母會持反對意見的時候,就自然而然地保持沉默了。以至於有的朋友說到,自己大學什麼專業,父母直到大學畢業也都不知道。

因為對於孩子的關心,身為父母我們總會擔心自己的孩子選擇了不好的東西,經歷失敗經歷挫折經歷打擊,但是似乎很少有父母說,尊重孩子的選擇,在孩子需要自己的時候,輔以正向的引導就好。

(二)父母並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有一定判斷能力的人。

在咱們很多父母眼中的確有這麼一句話“孩子再大也是孩子呀”,因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沒有學會適度地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成長。尤其是遇到孩子青春萌動的時候,父母總是擔心孩子是不是早戀,是不是有別的什麼不好的想法,這樣會不會影響學習呀?

甚至有時候會因為聽到別人對孩子一些奇奇怪怪的評價,而誤解自己的孩子。

有個答主就寫道,小時候明明自己學習成績很不錯,從來不參與任何不好的校外活動,可正是因為這樣,導致同學對他進行汙名化,他的父母知道後,不僅僅沒有選擇信任他,反而堅定地認為他就是這樣的人,於是展開了翻看日記、翻看書包抽屜的行為,導致他後來逐漸與父母疏遠。

(三)父母並不覺得跟孩子是平等的,習慣於用居高臨下的態度來對待孩子,拉大自己和孩子的距離。

西方有句話是“蹲下來教育孩子”,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父母和孩子之間本就是不平等的,身高不平等,導致看東西的視角是不一樣的。

想要真正理解孩子的想法,看到孩子所看的世界,就得“蹲”下來和孩子說話,讓孩子看到你是和他一樣的樣子,讓孩子自發地跟你進行交流。

(四)很多父母不懂得鼓勵孩子,只知道貶損。

這一點在80、90後那一代應該是深有感觸的,藤條教育下成長起來的不在少數吧?

因為那時的很多父母相信只有透過對孩子不斷地鞭策,才能夠讓孩子保持謙虛保持進步,因此在取得不好成績的時候,鼓勵是很少見的,因為怕縱容孩子成為不好的那一群人,取而代之的是凝重的神情、語言的呵斥,甚至是責罵,讓孩子一次次只能體會到傷心、害怕,自然而然地就在內心裡樹立了“父母只會罵我”的想法,再也不敢隨意表露自己的心理。

(五)父母不懂得給予孩子尊重,不給孩子話語權。

“到底我是老爸,還是你是老爸?”這句話很熟悉吧?

很多影視劇作品中經常出現父母和孩子對峙的畫面,並且蹦出這句臺詞來。那是因為父母認為孩子應該無條件地聽話,尤其是當自己在孩子面前做出了違背“好榜樣”這個形象的事兒的時候,孩子一旦提出自己的看法,父母就容易形成反駁。

看似是無意的一句話,但往往就是這句話,讓孩子認為是你主動關上了溝通這道門。

(六)父母沒有保護孩子秘密的意識,讓孩子不願意再跟父母傾訴有關個人隱私的事兒。

有答主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自己在中學的時候發現自己喜歡同性,這一點對於年紀尚輕的她來說算是一個小衝擊,可她並沒有避而不談,將這個秘密告訴了自己的父親,並且懇請父親不要將這件事兒廣而告之,作為兩個人之間的小秘密進行儲存。

可令人遺憾的是,不久答主就發現母親也知道了,她哭著責問父親為什麼要說出去,但父親的態度則是“這種事情能不說嗎?”

也就是因為這樣,她從此不再信任父親了,也就不會再有訴說這種秘密的機會了。

(七)父母不理解孩子有心事這個行為,認為孩子有什麼可以煩惱的呢?

“你這麼小,有什麼可煩惱的?”或許大人的世界裡認為這個世界的煩惱只跟生活、工作、金錢、健康有關係。

但是小孩子的煩惱可能就是隔壁桌的小夥伴拿了橡皮忘跟他說了,前幾天一起上學的朋友今天怎麼沒來叫他……

當孩子第一次跟你開口說這些小事兒的時候,你或許正在煩惱工作上的事兒,隨口就那麼說了一句,但是慢慢的,孩子不再跟你說這些小事兒,也不再煩著你的時候,你卻開始思考“為什麼我的孩子不跟我溝通了呢?”

做一個孩子煩惱小事兒的傾聽者,有時候會讓你在孩子的心上始終留著一道小門兒,從那裡,你可以窺見他們正在經歷什麼……

關於“怎麼讓孩子跟你說心裡話”,著名青少年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只說了這樣一句話“這很簡單就是不指責,對,就是和他做朋友”

心理學有一個說法叫做“無條件積極關注”,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無論來訪者的品質、情感和行為怎麼樣,諮詢師都不能對其做出個人評價或提出個人要求,而是對其表示無條件的溫暖和接納,使來訪者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這一點與李玫瑾教授的意見不謀而合,其實想要和孩子保持交流,就得將自己所有的父母的束縛放在一旁,學會傾聽孩子的想法,讓孩子感受和自己交流的價值。

不過父母終究也是第一次做父母,發現孩子與自己的溝通存在問題,不必有太重的負疚感,發現問題,只要及時去解決問題就好。

7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號啕大哭”孩子在學校被欺負,輕則心理陰影,重則抑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