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拒絕 Say No Properly
Q:孩子已經5歲了,可還是很不懂事,不管想要什麼,想做什麼,都是不達目的不罷休。
比如,她想化妝,想穿裙子,如果不同意,她就發脾氣、耍性子。
要怎麼樣讓孩子理解,不是她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想要什麼就必須得到或是擁有呢?
我該如何正確引導?
簡簡周 孩子的“想要”,就是單純的“想要”,沒有那麼多彎彎繞繞。
“不是想要什麼就必須得到或者擁有”,很多時候不是因為孩子的想要本身有問題,而是現實條件不允許。
這個沒辦法,我也不贊成為了滿足孩子,就要付出超越自己能力範圍的經濟代價,這是溺愛。
但還有些時候,是父母認為孩子“不該有”。
那麼,這樣的時候,值得父母們在做出迴應之前,先停下來好好思考一下,這個東西孩子真的“不該有”嗎?
我們經常會憑藉本能來做出反應。
這個本能,可以能因為自己年幼時家庭條件不允許曾被拒絕過,又或是腦海裡盤旋著一些擔憂的念頭。
比如,你提到的5歲小女孩要化妝、要穿裙子,對於這個年紀的孩子來說,她只是在模仿大人的行為,覺得好奇而已。
“扮演成人”也是孩子游戲的一種方式,是她嘗試去理解這個世界的途徑。
但大人很可能會過度解讀,認為“這麼小就愛打扮,將來還得了”,又或是擔心“化妝品含有激素,影響孩子發育”……
在我個人看來,女孩子愛打扮,沒有什麼不好的,對大人的行為感到好奇,也實屬正常,應該允許她去探索。
如果擔心化妝品含有激素,那就儘可能地給孩子使用合格的化妝品,只是偶爾用個一、兩次,問題也不太大。
當然,這個沒有什麼統一的標準,每個家庭的經濟情況和價值觀也是完全不同,這個沒有絕對的對錯。
我只是想說,有些父母在回過頭來思考這個問題時,常常也會覺得,“好像允許了也沒什麼問題”。
如果在冷靜思考之後,還是確定真的應該要拒絕孩子的要求,那麼,最重要的原則就是,情感上理解她,但清晰地跟她說“不”。
很多父母不是無法拒絕孩子,而是無法面對拒絕孩子後,孩子洶湧的情緒。
可是,孩子的“想要”被拒絕了,哪怕她想要的東西再不合理,她此刻會產生失望、挫敗、沮喪的情緒感受,也是很正常的,而且這些感受也不是由她的理智所控制的。
你可以拒絕滿足孩子的要求,但同時,也要理解她被拒絕後的情緒和眼淚,陪著她讓情緒完整地流淌出去,而不是一味地指責她無理取鬧,或是要求她馬上安靜下來。
情緒的流淌被堵住,孩子的反應會更強烈,更不容易安撫。
最開始,孩子是不會用眼淚來威脅父母,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她只是真的很難過而已,但如果她一哭你就妥協,那麼,她就會從你的迴應方式中學會這一點。
所以,要想教會孩子“不是她想要什麼就必須得到或者擁有”,不是靠講道理,而是看父母具體是怎麼做的。
總結一下,當孩子提出某個要求時,別急著迴應,先看看孩子的這個要求,你是不是真的不能答應。
如果可以,那就高高興興、不提任何條件地滿足她,如果真的不能答應,那就明確地拒絕,但同時也要做好承接孩子受挫後的洶湧情緒。
當孩子的情緒流淌出去之後,她也會更能接受“被拒絕”這件事。
- 今日坐診 -
簡簡周
遊戲育兒講師、兒童遊戲治療師、親子關係顧問
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