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圖/寶寶

“童年一調羹的陰影,將成為長大後一千噸的自毀。”

1

“孩子不聽話?那還不打!”“小孩子麼,就要從小多吃點苦頭,吃苦的孩子長大才能變得堅強!”“小孩子就是不能讓他一帆風順地長大,多受點挫折那是鍛鍊他,都是為了他好啊!”⋯⋯

這些話,熟悉嗎?

很多父母是這種懲罰教育、吃苦教育、挫折教育的忠實擁護者。不僅如此,甚至一些所謂的“教育專家”也倡導這樣的教育方式。比如,我曾經讀到過一篇文章,中心思想就是講“今天你不允許父母、老師懲罰學生,明天你的民族就會被懲罰!”結尾是這麼寫的:

英國、美國、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韓國的體罰機制再一次為我們敲響警鐘:學校加入體罰制度,不僅可以維護教師的尊嚴,提高教師的積極性,更可以讓學生從小有規矩意識。更重要的是,能讓學生從小在被懲罰下體會磨難,長大後能做一個有膽識的人才。——言外之意,不體罰,是我們國家落後的體現和根源。

可是,真相是這樣嗎?

不是。

真相是,文中提到的國家,比如美國,是不允許人身攻擊的。無論是丈夫和妻子之間,陌生的成年人之間,甚至是對寵物都不允許使用暴力,對未成年的兒童更不允許。在美國的絕大多數州,不僅不允許體罰兒童的,甚至父母體罰自己的孩子,都會喪失監護權。

2

我知道,支援這些教育方式的人認為:讓孩子從小多吃苦,給孩子的人生多製造人為的挫折教育,能幫助孩子成為有毅力堅強的人,能有更多能力應對人生可能的困難和挫折,可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懲罰(尤其是體罰)、吃苦、挫折教育,其實都是非常負面和拙劣的教育方式,因為這會在孩子的心裡種下自我打擊、自我廝殺、自我掙扎、自我批判、自我否定的種子,雖然看起來確實可以即時控制孩子的行為,但是,副作用卻更多。

首先,讓我們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來講起。

童年的受虐會改變大腦的結構。科學家利用核磁共振觀察到:有過被打罵的受虐經歷的孩子,他們的大腦中,掌管記憶的海馬體比一般人小,連線兩個腦半球的胼胝體(這是百萬以上的纖維束,負責兩個腦半球的溝通)比別人薄,連小腦蚓部的血流量都比別人少。

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這會影響一個人左、右腦的整合,造成他們的情緒常常不穩定,一點小事就大發脾氣,容易一直存在著焦慮感、情緒調節困難、衝動、認知能力受損傷,以及會長期持有“世界是不安全的”主觀體驗。

還有,大腦的杏仁核功能是幫助一個人躲避危險,在經歷相似的身體感覺時,潛意識裡儲存的相似情感和情緒會被啟用,會喚起這些自己不能意識到的記憶,並且認為當時的情境是一個危險。

也就是說,成長過程中經歷的受虐、受苦經歷,會讓人在成年後的關係中過度投射自己早期的恐懼與危機感,進而如同驚弓之鳥一般做出過激和過度防衛的行為。

3

想想看,當一個孩子被迫去接受施加在自己身上的虐待、打罵、痛苦,而這種虐待是來自於TA想要去信任和愛的人身上,那麼,TA就容易出現認知上的混亂,愛與恨等複雜的情緒交織在一起無法釋放,就會讓TA不敢信任他人,過度地想要去保護自己,也會視暴力為平常的解決問題、處理關係的手段。

這不僅會帶給孩子一個不快樂的童年,也會讓這些痛苦延續到成年的生活:當TA成年進入伴侶關係時,就會自然地把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用以處理傷害的反應模式——退縮、忍耐、逃避、過度防衛和攻擊,帶入自己的關係裡面。

你看,打罵、挫折、吃苦頭,其實並不能讓一個孩子變得更有膽識,相反,他們更容易自卑、逃避、扭曲,患上抑鬱症、焦慮症的比率大大提升,甚至容易產生自殺的念頭,或者會讓一些不容易被馴服的孩子,學會用暴力解決問題與分歧,形成攻擊侵略個性,產生暴力傾向或反社會行為。同時,也更難信任他人,更難跟人建立健康親密的關係。

4

暴力,不僅讓孩子沒有從成年人身上學會愛,反而學會了彼此傷害。2015年,“高中女生遭同學輪番施暴,不敢吱聲”影片傳在網上引發熱議,畫面中,那個女生不斷地被扇耳光,卻一聲不吭,——被打罵長大的孩子,會不懂得也沒有力量捍衛自己的邊界、正當權力與尊嚴。

受苦與暴力對孩子的傷害還不僅於此。現代心理學的發展,已經非常重視潛意識對人的巨大影響。被打罵、受虐、受苦的童年經歷,也容易讓孩子在潛意識中形成:人生是艱難的,我是不值得愛……之類的負面信念,這樣的信念自然容易真的為孩子的人生吸引來太多挫折和磨難。

另外,研究表明,一個人感受到的愛和喜悅越多,那麼,TA身體裡分泌的各種有益因子就越多,比如,每當人體多分泌27%能夠令人心情振奮的β-內啡肽,幫助睡眠和細胞修復的人體生長激素含量會隨之提高87%,當然對身心健康大大有益。

反過來,當一個人長期處在功能不良、溝通不暢、缺少真正愛的聯結的關係中,隨之而來的抑鬱、悲觀和消極情緒,則會一方面加速腎上腺等超量分泌對身心不利的有毒因子的分泌,進而對身體會產生多種傷害,另一方面,也會抑制快樂健康因子的分泌。

5

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尚且需要愛和喜悅的情緒來支撐,更何況是正處於生長髮育關鍵期的孩子們呢?一個成年人長期處於壓抑、壓力大的狀態下,都會產生痛不欲生之感,又何況是一個孩童?幹嗎要一廂情願地以“為了你好”之名,給他們的童年和人生製造困難和痛苦呢?

孩子的心理發育是有自己獨特的階段和規律的,孩子並不是小版的成人。孩子每一個心理階段的需求都得到滿足,才能順利地進入下一個階段。

如果,前面的階段被打斷,發育不良,那麼,Ta的心理發育障礙就會影響下一階段的發展,而且會終身試圖去滿足孩子階段未被滿足的心理需求。

如果懲罰、吃苦、挫折教育真的好用,那教育就真的太簡單了。可惜,這些教育方式,並不能幫助一個孩子變成更好的人。

6

一個人長大的樣子,是童年許多個瞬間堆積而成的。

一個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人,從來不是天賜的禮物。

一個心理扭曲無法建立起真正親密的關係的人,也從來不是命運的捉弄。

諸事萬物,都有跡可循。

人生的每個年齡階段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請學著去尊重孩子的節奏,去滿足每個階段孩子的需求,不要急於讓孩子去體驗苦。

讓孩子像孩子一樣生活,給孩子足夠的愛,他們才會身心做好充足的養分儲備,去面對成年人的生活。——這,才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好禮物。

10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坐月子不當回事40歲就嚐到了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