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父母往往會遇到孩子不聽勸的時候,不管你如何解釋,孩子就是我行我素,就算撞了“南牆”,他們依然會“嘴硬”的表達自己是對的,自己沒問題。
而湖北襄陽的一位小女孩就是這類孩子的代表。
就在前幾天,這小女孩看見大人們都吃辣條,也嚷嚷著要吃,父母勸她說小孩子不能吃,會辣得受不了的。嘴饞的她哪裡聽得進父母的話,不親自品嚐何以解心中之饞。勸阻無效之後,姑姑就給她買了一小包辣條。
一開始她吃得吧唧吧唧挺香的,嘴裡還咕嚷著“這不辣,很甜嘛”,
可沒等多久就感受到辣的痛快。雖然很辣,但她還是嘴硬地堅持吃完了。等吃完的一剎那,她便急不可待地大口喝水,隨後便辣得大哭起來。
小女孩最終為自己的不聽勸阻付出了嘗新(辛)的代價。
01形成之因孩子不聽父母勸,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孩子倔強的性格。孩子的探索欲很強,對新鮮事物都想一探究竟,但在父母勸阻之後,有部分孩子會選擇放棄,而還有一部分自我意識較強、倔強的孩子,則聽不進別人的意見,非試試不可。
父母錯誤的禁止。父母發現孩子錯誤的想法或行為時,就“一刀切”地實施禁止,本意肯定是為了孩子好,可正如亞當夏娃的“禁果”一般,孩子會“越勸阻越好奇”,就是要“對著幹”。
02破解之法如何破解孩子“不聽勸”的問題,方法有三步:
第一步,有言在先。
“醜話說前頭”,若是孩子不聽,那可能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父母可進行提前告知,一來是讓孩子有一定的心理預期,知道依著自己性子做某件事會出現的狀況;二來為事後教育孩子做鋪墊,假如最後的結果與父母告知的一致,則更能顯現出父母的話不得不聽。
第二步,承擔後果。
一旦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了某件事,但與自己的預期相悖時,父母一定要讓其“盡情享受一意孤行的後果”,而不是立刻幫助走出“泥潭”。
比如說,上面提到的襄陽小女孩,父母本可以讓其品嚐一口感受到一定的辣後就拿走,以免辣到哭,但父母並沒有做,而是任其執拗地吃完一袋,雖然感情上顯得有點殘忍,但時不時使孩子接受“挫折”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第三步,再次提醒。
孩子在“知道厲害”之後,父母便可再次向孩子重申:這就是你不聽爸爸媽媽話的後果,接受這次深刻的教訓,以後一定要聽爸爸媽媽的話。
想必孩子有了這樣的經歷,在以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爸爸媽媽的話在孩子心裡會很有分量,同時對孩子聽不進別人的意見、改變倔強的性格會有一定的幫助。
結束語:
孩子“不聽勸”不一定全是壞事,家長干預也不一定全是好事,但父母應提前判斷後果,引導孩子自己做出抉擇,如果沒有聽從父母意願,也不要過激,希望孩子能從體驗中獲得收穫,為成長積累經驗。當然,孩子對於是非與安全方面的“誤區”,父母必須敲響警鐘,切不可“越雷池半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