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上兩週,老二薑餅正式入托了,和老大湯圓同一個幼兒園,0-3歲混齡小班在樓下,3-6歲混齡大班在樓上。

至今我都驚歎,才1歲出頭的他,從前幾次我們分開時,老師抱都抱不住,到現在每天八小時全天入托,黎貝卡僅用了短短三週時間,比原計劃的四周,提早一週完成過渡任務。

要知道從出生到現在,他熟悉的也就我和隊友兩人,“有奶便是娘”,他更粘我,家裡我去哪兒,他必定屁顛屁顛爬到哪兒,連我上個廁所也不放過。

如今每天在幼兒園門口我把他抱給老師,不哭不鬧,就跟著老師進去了。

這回反而輪到老母親心裡捨不得了,彷彿能提前感受到以後他成年後離家另立門戶的開心和難過。

收!老母親你這戲太多!

港真,德國幼兒園到底有什麼魔力,把起初俺家仔劇烈的“分離焦慮”一一化解呢?

從我陪娃在教室待的那幾天,和黎貝卡接觸和了解到的小細節,發現薑餅入園時間從一個小時到兩小時、三小時的慢慢增加,每一步的推動都充滿老師的耐心和小技巧。

01 入園前面談,瞭解娃習性

在確定薑餅入園前一星期,負責薑餅的黎貝卡老師就有找我約談。

除了填寫家庭成員情況,簽署入園協議外,還向我瞭解娃在家情況,事無鉅細,都一一記錄下來。

比如

作息規律:白天小睡,每次多久;入睡方式,特別關注是否一直有奶睡的情況,有何安撫物或者特殊習慣(聽音樂或者講故事)?飲食習慣和禁忌食物過敏史,母乳和三餐餵養情況;興趣愛好:寶寶喜歡玩什麼,開心是如何表現,不開心是如何表現的,有沒其他情緒的特殊表達方式;語言能力:是否會表達一些意思,會說哪些單詞;像我們在家說的是另一種語言,老師還會記錄娃會說的一些單詞的音節,並嘗試學習,以便在帶娃時能理解;

越是月齡小的娃,老師越會問得仔細。

當時薑餅咀嚼吞嚥能力只能吃很小顆粒的糊狀食物,比如各種超市現成的輔食瓶。

老師打消我的顧慮說,如果吃不了常規提供的飯菜,幼兒園還可以專門採購相應的食物。

入園前,老師都會充分地瞭解小朋友在家的生活習慣,幫他們更好地融入新的環境。

02 四周適應期

每一步都循序漸進

薑餅這次入園有四個星期的適應期,和老大湯圓去天媽時一模一樣。

就是在父母一方的陪同下,每一天延長在園時間;

在娃熟悉環境、熟悉老師後,嘗試和家人短暫分開;

循序漸進地拉長分離時間,直到娃順利過渡到午飯和午睡,完成全託。

很記得第一天,看到新環境,薑餅掛在我身上了半小時,才肯慢慢鬆手下來。動一動黎貝卡放在身邊的玩具,但是很快又會回到我身邊趴在我身上。

就這樣每天在幼兒園我跟著陪玩一小時,兩三天後,黎貝卡看到薑餅能主動和她互動,也適應這個新環境後,才示意我下一次嘗試分離,從15分鐘開始慢慢增加。

在這個分離過程中,她根據薑餅的反應情況,慢慢增加分離的時間。

一開始薑餅反應劇烈,哄都哄不住,她想了很多辦法轉移注意力,那段時間我這裡也配合斷奶,不再奶睡,才慢慢地讓薑餅更順利地融入新的環境。

不光是新入園的小朋友有“分離焦慮”,已入園的寶寶也會有。

去年聖誕前到這周初,因為疫情,德國一直在半封鎖,幼兒園不久前才慢慢恢復正常託管。

擔心年紀特別小的寶寶,停課這麼久,重新回來會不適應,黎貝卡老師不辭辛苦地重新安排入園適應--讓媽媽陪同,逐步增加在園時間,緩解“分離焦慮”,不要讓小朋友對幼兒園有任何負面情緒。

真正從娃的感受為出發點的幼兒園,靈活不教條,細節上都能感受得到老師對小朋友的關懷。

在這樣“以娃為本”的入園方法下,每天在幼兒園門口送娃,很多小朋友一看到老師出來,都是揹著小書包興高采烈地撲過去。

我們家老大湯圓,在這裡也待了三年多,有時在週末還唸叨著想去幼兒園,聽到不能去上學,撇著小嘴不開心。我從小最盼望的就是不用上學,看到她如此喜歡,也是哭笑不得。

回想德國這一套入園方法,和我們中國“欲速則不達“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真正長久的關係,要建立得牢固,就得慢慢來,太快太功利了,反而適得其反。

3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不出色,那是父母的傳統觀念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