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每天除了睡覺之外,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吃奶了。其實吃奶並不是爸爸媽媽想象得那麼簡單。寶寶吃奶過程中吃多少、吃得舒不舒服、吃得順不順利這些都會影響到寶寶吃奶量的多少,也會關乎著寶寶後面的發育好與壞。所以寶媽們在餵奶的過程中要留意寶寶有沒有以下的“訊號”,來判斷寶寶吃奶的情況。
寶寶吃奶的“不安分”,你有注意到嗎?
其實媽媽餵奶的這個過程,也需要和寶寶一起度過一段“磨合期”。特別是對於一些新手媽媽來說,不知道怎麼樣才能讓寶寶吃得舒服,也不知道怎麼樣才能判斷寶寶是吃飽了還是沒吃飽。在前前後後的各種“突發狀況”中,才能慢慢地理解自己寶寶在哺乳過程中的需求和狀態。通常寶寶吃飽了之後,會做出一些特定的動作來告訴媽媽自己吃飽了,比如搖搖頭、擺擺手等類似於掙扎的動作。但是如果你的寶寶在這些動作之後又重新開始吃奶,這時候就要注意,你的寶寶在吃奶的過程中遇到問題了。
解讀吃奶時寶寶的“不安分”,通常是這幾種原因
首先第一種就是寶寶吸入了空氣。我們都知道寶寶的胃和食道還特別小,在吃奶的過程中倘若吸入了空氣就會特別地不舒服。這種不安發生在哺乳過程中時會讓寶寶特別不安,需要透過動一動來排出吸入的空氣。如果寶寶長時間吃奶都出現這種狀況的話,先給寶寶拍拍嗝,就會讓寶寶舒服一些,繼續吃下去。
寶寶口腔破損情況下,奶液會刺激傷口,引發不適。這種情況比較好理解,在寶寶開始長牙的階段,口腔內環境變化快,有可能會出現細微的破損。這時候媽媽的乳汁刺激到這些微小的傷口就會造成寶寶的不適感,引發煩躁的情緒。這種情況下媽媽需要時不時的停下餵奶,讓寶寶少量多次地進食,有助於環節寶寶的不適感。
如果寶寶在吃奶的同時需要尿尿或者便便,會分散寶寶注意力,左右為難。尿意和便意刺激寶寶的感覺,讓寶寶不能專心地吃奶,就會引發寶寶的各種不安分的動作。所以在餵奶前媽媽最好要檢查好需不需要換紙尿褲,確認紙尿褲乾淨了,寶寶吃奶才會儘可能地保持安分。
奶水量也會影響。寶寶吃到一半突然發現沒有奶出來了,情緒上就會大打折扣,利用哭聲“抗議”,而如果一下子一口下去奶水太多也容易嗆到寶寶。這樣子就解釋了為什麼有時候寶寶吃奶總是斷斷續續的了。
最後就是寶寶的“厭奶期”。通常寶寶在3-4個月大的時候會有一陣子的“厭奶期”。通常表現為吃奶的時候吃吃玩玩,感覺像是不喜歡吃奶或者是不集中,有時候還會嘰嘰咕咕地發出聲音。在醫學上來說這是一種“生理性厭食期”,是正常的現象過一段時間就會自己好起來。媽媽在這個時候可以調整自己的餵奶計劃,以少食多餐為準則。在非哺乳時間裡面用一些小遊戲像按摩、肢體活動等消耗一下寶寶旺盛的精力,這樣寶寶在餓的時候就沒有那麼多精力去關心其他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