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孩子有“質的飛躍”的潛力?
聽沒聽說過一句話:
“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這句話可不是空穴來風。
心理學上的“皮格馬利翁效應”講的就是這句話,是期望者透過一種強烈的心理暗示,使被期望者的行為達到他的預期要求。
簡單講,就是指熱切的期望與讚美能夠產生奇蹟。
它又被稱作“羅森塔爾效應”或“期待效應”,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在一次經典的實驗後共同提出的。
那麼,期望和讚美到底能有多大的魔力?
傳說在古時的塞普勒斯島,國王皮格馬利翁用象牙雕刻了一個美女。
國王對她既欣賞又迷戀,每天深情地注視著,期望能與她發生些美麗的故事。
沒想到,國王一片深情竟讓雕像變成了活生生的美女。
1963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受此故事的啟發,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
“未來發展趨勢測驗”研究:
他從一至六年級各選了3個班,對這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驗”。
之後,羅森塔爾以讚許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進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老師,並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
其實,羅森塔爾撒了一個“權威性謊言”,因為名單上的學生是隨便挑選出來的。
8個月後,羅森塔爾和助手們對那18個班級的學生進行復試,結果奇蹟出現了:
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成績都有了巨是的進步,且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慾旺盛,更樂於和別人打交道。
研究者認為,這是由於教師的期望激發了學生的潛能。
教師升學生寄予期望,因而產生了一種激勵作用,學生在學習時更加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績。
實驗結果表明:讚美和期望,能讓期望物件得到積極改變,甚至產生奇蹟。
事實上,那些不斷產生“質的飛躍”的孩子,離不開“期待效應”這個教養魔法。
不過,父母只有科學合理地運用,才能實現好的教育成果。
父母如何合理運用“期待效應”?
要很好地運用期待效應,首先要了解它的產生機制。
羅森塔爾認為,期待效應的產生,有4個主要因素:
一、氣氛。父母對孩子的高度期望,會讓孩子有溫暖、關心的情感感受,從而有了良好的氣氛。
二、反饋。父母對寄予期望的孩子,會不自覺地給予鼓勵和讚揚。
三、輸入。對寄予厚望的孩子,父母也會更加努力地指導,並提供極有幫助的知識材料。
四、鼓勵。對寄予期望的孩子,父母會給予各種鼓勵,促使讓他們朝著期待的方向發展。
除此之外,還有3個關鍵因素:
1、是期待者的威信。如果期待者是孩子信任和愛戴的人,比如老師、父母等,就越容易產生羅森塔爾效應。
2、其次,期待結果的可能性。如果期待結果經估量後,孩子自認為實現的可能性較大,而期待的結果對自己又有意義,那麼,期待效應產生的可能性就很大。
3、這一效應是按照“憧憬--期待--行動--感應--接受--外化”的機制產生的。這就是說,父母對孩子產生美好的憧憬,並出現具體的期待結果,還要為這種期待付出具體的努力實踐,如給予積極的評價、肯定、表揚、幫助、指導等行動,使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特殊的關懷和鼓勵,並從內心上接受父母的種種愛心和幫助,以致做出相應的努力,把內在的潛能激發出來,達到了父母所期望的結果。
這一過程中有一環節出現差錯,都會影響到期待效應的產生或強度大小。
“憧憬--期待--行動--感應--接受--外化”到底是怎樣的一個過程呢?
一位實習班主任,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小陳數學作業書寫不規範,書面很亂,但頭腦卻很靈活。
這位老師想幫小陳,於是藉著一次體育活動叫住了她,老師說:
“我記得你,你的作業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陳一聽有些不自在,表示自己的作業很亂,但老師打斷她說:
“從這幾次的作業中,我發現你解題思路很獨特,你是一個有見解的女孩。”
老師接著說:
“說實話,剛開始,我還以為你在數學上有一定的困難,因為你書寫真的很亂,但後來又發現你作業的正確率很高,我也瞭解到,你其實是個聰明的孩子,就因為書寫不規範,每次考試都吃了虧……”
談話後的第二天,小陳的作業明顯有了變化,而老師每次上課,都會有意無意地提醒如何規範書寫,也會耐心寫下批註,鼓勵她的進步。
老師的鼓勵和有意無意的幫助,讓小陳的進步也越來越大,不但改正了以前的毛病,還會在作業中標註重點,給人清晰直觀的感受。
在接下來的數學測試裡,小陳破天荒地得了滿分。
這就是期待效應產生的過程。
老師對小陳抱著完全可以寫得更好的憧憬,並期待她的改變,中間又不斷地行動:
在批註中給予鼓勵,並提供實際的幫助(提醒如何規範書寫),而小陳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特別的關懷和鼓勵,並從內心接受老師愛心和幫助,又付出相應的努力,讓內在潛力得到激發,從而達到老師的期望。
完成了“憧憬--期待--行動--感應--接受--外化”這一過程。
父母的合理期待,是孩子進步的催化劑。
但最終幫孩子實現“自我期待”,才是我們的教育目的。
有“自我期待”的孩子,人生不斷走上坡路
父母想讓期待能在孩子身上實現,有一個重要過程:
孩子接受期待,並轉變為“自我期望”。
面對不同的孩子,父母可以採取這4步“基中高近”法:
1、基礎:多表揚鼓勵,少指責埋怨
欣賞引導成功,抱怨導致失敗。
鼓勵與讚美能使白痴變天才,而批評與謾罵會使天才變白痴。
父母的表揚和指責會讓孩子內化為對自我的認識。
父母越表揚,孩子越成長;而經常指責埋怨,則讓孩子也認為自己很差,變得消極退後,而放棄努力,結果真的就越來越差。
社會學家維爾弗雷多·帕累託說:“每一個人都有他值得讚揚的地方。”
任何一個孩子身上,都有值得表揚的地方:
如果孩子天分不高,資質不及別人,但他的踏實努力就是優點;
如果孩子不擅長與人交流,害羞內向,但他卻可能擁有別人沒有的觀察力……
父母要有一雙善於觀察孩子的眼睛,多用鼓勵和讚美,孩子對自己就有更積極的期望,也會更自信,並獲得動力,能夠實現自我期待。
2、中階:注意培養成敗體驗
孩子對成功的體驗越多,就更自信,也更容易獲得成功,而孩子總是經歷失敗,就容易導致習得性無助。
而孩子不相信自己,就很難認同父母的積極期待。
在學習中,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制訂學習計劃,從低階到高階,讓孩子更容易取得成績。
在生活中,讓他多做自己擅長的事情。
讓孩子更多體驗成功,他就會更相信自己,也相信父母的預期。
3、高階:信任孩子,建立強大的支援系統
在追求進步中,孩子會遇到困難也會經歷失敗,父母不因孩子失敗就開始動搖對他的信心,而是一直鼓勵,堅信他可以。
父母要無條件信任孩子。
孩子就有了強大的心理支援,敢於面對挑戰,讓潛力被激發,從而獲取成績。
4、進階:放權
話說回來,父母放權,是對孩子最大的信任。
不必掂記孩子是否掌握新知識,作業是否很好的完成,是否記得修改錯誤並覆盤,放權讓他來做,除非孩子需要幫助,父母不必過多插手。
父母的信任,讓孩子有了不願辜負的想法,因此會努力做到最好,讓目標更加接近。
最後的最後,有幾句心裡話:
孩子有沒有“質的飛躍”的潛力,父母的教養佔很大比例。
“期望效應”給我們的啟示是:
讚美、信任和期待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也是一種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
然而我必須提醒各位父母的是,心理暗示也有消極的一面,一定要合理運用。
從現在開始牢記:
你對孩子傳遞積極的期望,就會使他進步得更快,發展得更好。
你對孩子傳遞消極的期望則會使人自暴自棄,放棄努力。
所以,你家孩子有“質的飛躍”的潛力嗎?
王小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