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如果我們總是無法“正視”孩子的成熟表現,永遠把他們看作需要被保護的物件,永遠把他們看作長不大的孩子,那麼孩子們無論做什麼,都難以得到父母們真正平等的尊重和重視,這樣一來,孩子們始終在扮演“弟弟”或“妹妹”的角色,他們的信心就難以建立,也難以養成真正的“大心臟”。
就在2020年的除夕夜那天,我發現raina遇到困難總是退縮,在學習自然拼讀時,遇到難發的音,就想放棄;在畫畫時由於自己畫得不夠好(比我畫得差),就開始哭鬧。這讓我很惱火,於是我決定給她一些“懲罰”,希望她能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並做出調整。
於是,我開始採用“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我不再像過去那樣主動提醒她完成任務清單,也不再幫她做事,這樣一來,她就明確的感受到我不開心的狀態,我還告訴她,我不想再管理她的日常事物了,也不再幫助她管理時間了,讓她自己安排,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到了晚上,我自己也逐漸冷靜下來,但是我還是打算繼續“將不合作進行到底”,我想看看她會做出怎樣的反應,因為在我看來,很多關於習慣和觀念的思考,都需要在挑戰中來體悟的,我們需要共同經歷一些不愉快、挫折和挑戰。
晚上睡覺前,按照慣例,raina本該看一集動畫片,但我告訴她,我不想給她看動畫片了,因為我覺得她今天表現的很糟糕。但我不會告訴她具體哪裡做的不好,我相信她有自己的感受。然而,話音剛落,剛下班回家的媽媽就為她播放動畫片了。
我只好繼續忍耐(我的態度是:這是我和raina的事情,不要把其他人捲入進來,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關係”負責,而不是到處找人“說理”去。),我知道自己失去了一次溝通的契機,即便如此,我也需要沉住氣,繼續等待我期望的轉折良機,於是我只好繼續閱讀我面前的書籍。
沒過多久,“轉機”果然出現了。raina主動走到我身邊,她默默的看著我,將剩下的最後一塊橘子放在我的嘴邊,這是一個明確的“求和舉動”,我成功接收到了這樣的資訊,並且能感受到raina心中對我的愛,這使我很感動。
於是,我張口吃下了這塊橘子,並且忍不住笑了,raina也笑了。接下來,raina對我說:“I love you,dady”我也回答她:“I love you too”。當我們表達彼此的愛時,我知道“戰爭”已經結束了,我們和好了。
接下來,raina用英語對我說:“爸爸,你沒有什麼想要對我說的嗎?”我知道她並不想要讓坐在沙發上的媽媽聽到我們的對話,於是,我也用英語開始和她交談,我告訴她:“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你需要想想應該怎麼辦?如果你放棄了,這件事情也就完結了,無法繼續下去了。”她想了想,回答我:“我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了。”
透過短短的這幾句話,我們之間的關係感覺更近了,同時,我們從彼此的身上感受到了各自的成長。
當raina躺在床上後,我利用這個機會,小聲的對她說:“你知道我今天為什麼生氣嗎?”她說:“我知道。”我說:“今天學習英語時,我們在讀ant這個單詞時,遇到了困難,你馬上就放棄了,我覺得很難過。今天是你要我陪你畫畫的,結果你覺得我畫得比你好,你就哭鬧,我們只能中斷畫畫,無法繼續下去了。計劃是你自己定的,你需要對它們負責,這是一種對自己的承諾,我們應該信守諾言,不是嗎?。”
接下來,我們的氣氛活躍起來了,raina開始和我分享第二天需要完成的手工設計,她已經想好了明天的計劃,這讓我很欣慰,透過這件事情,我們更加了解彼此性格上的特點,彼此更加信任,也統一了未來的目標。
在整個過程中,我知道自己並沒有真正失控,也一直在觀察自己的情緒,也一直在觀察raina的反應,我想,作為父母,應該利用自己的“元認知”來觀察自己的情緒,幫助自己“控場”,讓事情不至於一發不可收拾,知道邊界和底線在哪裡,根據事態的發展,不斷調整自己的策略。
透過這件事情,我開始反思一個問題:當孩子表現出與年齡“不相符”的成熟行為時,有多少父母在“調侃”自己的孩子在裝“小大人”呢?在父母們的眼中,孩子只是在模仿大人,顯得既可愛又“好笑”。但是,我們從來不把他們當作和我們同樣“成熟的人”看待,他們還是“孩子”啊!
當然,我受到的啟發不僅如此,它包含了更廣泛的思考:
有的時候,父母們更像是小孩,幼稚且任性,也會表達自己的不滿,耍小性子,每當這個時候,孩子往往更加成熟冷靜,不僅主動來安慰我們,還能打破沉寂,化解彼此間的隔閡。在這件事情上,我是幼稚的,而raina顯得更善於處理我們之間的關係,而我對待事情的態度也在影響她,當然,她的行為和態度也在改變我。
我相信raina需要在關係中去感悟,去了解不同人的想法,去體察自身的問題,而不是簡單的擺事實講道理,雖然過程經歷了痛苦和挫折,但彼此的收穫也很大。
我們只有在這種關係的經營中,才能瞭解彼此的特點,才能建立彼此的信任,我們也才能放心的賦予孩子更多的權利,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自由發展。如果不是這樣,我們就無法放心,也沒有機會看到孩子的閃光點,也就不敢給孩子更多的賦能。
我之所以對這件事情的過程進行細緻的描述,是希望家長們能從中體會到教育的複雜性,我們家長其實並不完美,我們也有自身的弱點,也有自己的脾氣和性情,也有自己不能容忍的事情。
而孩子也同樣有著獨立的人格、脾性和價值觀,“正面教育”中提到的用溫和的語氣,對孩子堅持自己的觀點,並不是總是奏效的,我們需要允許事情的發展不完全在自己的掌控中,讓事情自然地向前推進,而不要做頻繁地過度地干預(我們往往需要以第三方的視角來觀察孩子和觀察自己,以便能夠保持冷靜和客觀)。
有的時候,家長越“弱”,孩子越“強”,家長的“脆弱”能激發孩子的“堅強”,但更多的時候,家長要表現的強大,孩子才能有足夠的安全感,我們需要為他們遮風擋雨,但也需要他們勇於面對風雨,迎接挑戰。
我們可以一起來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父母總是對年幼的孩子進行特別的呵護和照料,而對於成年的孩子不加以過多的干預,等孩子成家立業後,則基本上不再過問孩子的發展和教育?”
這可能是因為:當孩子年幼的時候,還沒有“獨立行事”的能力,因此需要家長更多的關注和提醒;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開始具備相當的“獨立判斷力”,家長們也就沒有必要像對待幼年期的孩子那樣,對待青春期的孩子了;當孩子已經參加工作,成家立業後,孩子基本上已經具備“獨當一面”的能力,家長們與孩子的相處之道,自然就從“教育孩子”轉變為“與孩子相互協作”的關係模式了。
無獨有偶,就在春節剛過完不久,又發生了一件事情,讓我感受頗深。
這件事情發生在2021年2月26日上午,我和raina正在完成“數學課”的任務,我問她:“你看,這是一隻筆,如果我再給你零支筆,這樣一來,你手中一共有幾支筆?”她眼中帶著一絲“戲謔”,對我說:“10支筆”。我不由得皺起了眉頭,因為我知道這對她來說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
於是,我再次問她:“你知道零代表什麼意思嗎?”她回答我說:“零代表什麼都沒有。”我再次問了一遍:“好的,如果你有一支筆,我再給你零支筆,那麼你手中一共有幾支筆呢?”她心不在焉地瞟了我一眼,回答道:“10支筆”。
不得不承認,這讓我很惱火,因為我發現她是“故意的”。於是,我告訴她:“我們不用再學下去了,因為我覺得你沒有認真對待這件事情。爸爸非常生氣,因為你沒有尊重爸爸的時間和勞動付出,爸爸自己還有自己每天的任務沒有完成,數學課是你自己定下的假期任務,但是你沒有認真的對待它,你沒有尊重自己的承諾,也沒有尊重爸爸的付出,我知道你知道答案,但是你心不在焉,你是故意這樣做的。我們是一個團隊,如果你想要停止學習,可以告訴爸爸,但是你不能用這種方式來對待幫助你的人,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爸爸是在幫助你完成屬於你自己的任務,但是你沒有尊重爸爸對你的這份幫助,爸爸很難過也很生氣。”
我將自己當下最真實的感受明確的表達出來後,raina已經泣不成聲了,於是我開始讓她深呼吸,調節自己的情緒,慢慢冷靜下來(當我們試圖解決某個難題時,我們需要先讓自己平復心情,這樣才能開始思考問題)。
經過一段長時間的“痛哭流涕”之後,raina終於冷靜下來了。我把她抱在懷裡,輕聲問她:“你願意承認錯誤嗎?”她說:“願意。”我又問她:“既然知道錯了,首先需要承擔錯誤,然後再彌補自己的過失,你願意接受爸爸的懲罰嗎?”她哭著說:“我願意。”
我認真的看著她說:“那麼,現在請你去洗下臉,平復下心情,吃完晚飯後,我們再回到這裡,將今天沒有完成的任務完成,可以嗎?”聽到這裡,raina點點頭,轉身向洗手間跑去,等她再次來到我的身邊時,我抱住她,在她耳邊說道:“那麼,我們和好了嗎?”她笑了一下說:“是的。”
那天晚上,我們再次挑戰了未完成的數學難題,並且一起探索了更為複雜的數學原理。唯一不同的是,raina變得認真和專注,並且一直在笑,我們在歡聲笑語中輕鬆完成了一次有難度的挑戰。
經過這次的事情,我們更像一個團隊,我們共同面對真實的問題,彼此信任,彼此尊重,珍惜時間,重視效率,實現共同的目標,並享受成功的喜悅。
第二天,也就是2月27日的上午,又發生了一件事(有時候,我們會發現生活中總是重複類似的遭遇)。
由於我不小心睡過了,錯過了早上的畫畫課,Raina得知後,在被子裡面傷心的哭了起來。這個時候,我沒有先過去安慰她,而是打電話和老師協商,把上午的課調到了中午1點半。
然後,我告訴Raina:“還記得昨天的事情嗎?當我們犯錯的時候,首先應該承認錯誤,然後就是想辦法彌補錯誤。這次是爸爸犯錯了,不過我已經和老師商量過了,我們中午吃了飯,就可以過去上課了。”聽到這裡,raina終於破涕為笑了,我還“取笑”她道:“你看,剛才流的眼淚是不是白流了?”。
接下來,我不得不再一次告訴她一件“可怕”的事情:“你今天原本準備穿新衣服參加朋友的生日派對,但不幸的是,爸爸忘記晾衣服了,衣服還在洗衣機裡呢?怎麼辦?”Raina這一次並沒有哭泣,而是問我:“怎麼辦?爸爸!”我又啟發她道:“你覺得有什麼辦法?”她想了想,突然眼睛一亮:“我們可以用烘乾機烘乾嗎?”我高興地說道:“當然可以,這次爸爸又犯錯了,但我們找到了補救的方法,下一次我一定不睡過了,你願意原諒爸爸嗎?”Raina過來抱著我說:“我願意,爸爸。”
當我記錄下這段文字的時刻,我們已經克服了所有的困難,我們沒有再次遲到,Raina正在上畫畫課,並且穿上了心愛的新衣服,下課後,她將會開心的奔赴閨蜜的生日派對。
而我相信,經過這兩天的磨合與挑戰,Raina的心裡已經種下了一個做事的原則:“當我們犯錯時,不要害怕和難過,而是要坦然接受自己的錯誤,並積極主動的想辦法彌補錯誤。”這個做事的原則,很多成年人都做不到,但我們的孩子可以從小養成良好的做事習慣,他們比大人們更能接受和採納好的建議。
那麼,除了raina以外,其他小朋友會不會有面臨不被家長“信賴”的時候呢?我想,其他小朋友們多少會有類似的經歷和感受。很多時候,大人們會覺得孩子還太小,什麼都不懂,和孩子“講道理”不如直接教孩子“聽話”來得有效。
事實上,4歲的孩子就能聽懂一些簡單的道理了,5歲的孩子開始能聽懂一些較為“複雜”的道理。至於“講道理”是否能夠“有效”幫助孩子變得成熟,我們需要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家長們能否通俗易懂地把道理講給孩子們聽,讓孩子能夠輕鬆理解這些道理的含義呢?例如:“講道理”本身可以鍛鍊家長的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也可以訓練孩子的“傾聽能力”和“思考能力”;
2、“講道理”除了能引導孩子的行為規範以外,還有哪些好處呢?例如:“道理”中蘊含著正面的積極的人生態度,能夠極大地鼓舞孩子,幫助孩子挑戰逆境和困難;“道理”中隱藏著特定的邏輯思維,能夠幫助孩子鍛鍊大腦思維,透過理性思考明辨是非、作出明智的決策。
3、“講道理”能否讓孩子提升做事效率,提高做事的成功率呢?例如:當孩子開始理解和接受一些“道理”時,他們的行為就會隨之改變,他們會採用“道理”中闡述的“做事方法”和“做事策略”,這將有利於孩子們做好事情,做對事情。
最後,我想說的是:父母們不要再把孩子們當成“小孩”了。
孩子們的智力和情商比我們想象的更加強大,孩子們的潛力超出我們的想象。家長可以和孩子組成一個團隊,比如:建立一家為成長服務的公司,公司的目標就是為了實現彼此的成長和發展。
父母可以來扮演公司的董事長,孩子們則扮演公司的CEO,我們一起來面對這個世界真實發生的問題,並且透過頭腦風暴和團隊作戰來攻克這些難題。
為此,我們需要做到“足夠真誠”與“資訊共享”。
當父母們在為孩子擇校的問題焦慮時,我們能夠讓孩子參與進來,我們能夠告訴孩子真實的情況,讓孩子和我們一起思考這些複雜的問題。讓孩子對學校、老師、學習成績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從而建立起自己的內驅力和目標感,像公司的CEO那般負起自己的責任,並最終主導自己的成長曆程。
同樣的,我們能夠告訴孩子,金錢是怎麼來的?成本意味著什麼?讓孩子們知道努力學習和保持身體健康比獲得金錢更有價值,知道金錢不僅可以買到棒棒糖,還代表著自己和父母辛勤勞動的所得。我們每個人不僅需要尊重彼此的時間,還需要尊重金錢,隨意浪費金錢是對自己和別人勞動的不尊重,這就是我們為什麼需要“把錢用到刀口上”的原因。
我們還能夠告訴孩子,我們可以透過努力學習來考入自己心儀的學校,而不需要花費很多的錢來進入那些學校。我們可以採取好的策略來幫助我們掌控學習的節奏,讓自己不被學校的教學大綱所束縛。
我們同樣能夠告訴孩子,我們將會面對形形色色的人,我們需要謹慎的選擇自己的朋友,技巧的處理學校霸凌的問題,在生活和學習中找到志同道合的同伴。
我們不要擔心孩子過於“早熟”,從而在群體中顯得格格不入,成熟的孩子將會秉持開放和包容的態度,在群體中表現出卓越的品質,他們有能力處理好複雜的人際關係,做出明智的選擇;成熟的孩子對自己更有信心,對事情更有掌控力,並且願意迎接挑戰,做有難度的事情。
我們相信,這樣的孩子更讓家長們放心,他們未來的生活將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