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面對逆境,有的人很難從挫折中恢復過來,從此一蹶不振;有的人卻可以很快調整心態,撫平創傷,重新投入到新生活中來。
爸爸媽媽們會在能力範圍內為孩子提供最大的呵護與陪伴,但卻無法保證總是能在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出現在他們身邊。孩子從入學起就承受著較大的思想壓力,加上缺乏人生經驗,抗挫折能力與減壓能力有限,因此在面對困難時很容易陷在消極情緒中不能自拔。
因此,培養孩子的逆商非常重要。
逆商指人們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即一個人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高逆商可以讓孩子巧妙應對壓力,更好地應對生活,受益一生。
以下是四種研究證實的提升孩子逆商方法
注意對孩子說話的方式有研究發現,關注孩子的具體行為,而不是賦予孩子一個具體的「角色身份」,更有助於他們抵禦挫折。
去年,紐約大學的研究小組主導了一項實驗研究,以曼哈頓兒童博物館裡一些四、五歲左右的小遊客為研究物件。
研究人員會請一部分小遊客「提供幫助」,請另一部分小遊客擔當「幫手」,去完成某些任務。
結果發現,當孩子們沒有辦法完成某些任務時(例如,玩具卡車剛組裝好就散架了),被要求「提供幫助」的孩子更有可能自願幫助研究人員繼續處理其他較難的任務。相比之下,被貼上「幫手」標籤的孩子往往會避免難度較大的任務,轉而選擇難度低、成功率高的工作,例如拾取玩具的組裝零件。
也許這些孩子是想要用一種快速的、幾乎不會失敗的方式,來恢復他們在別人眼中受損的「幫手」形象,所以才不去冒險做更具挑戰性的任務了。
所以,如果爸爸媽媽希望孩子可以在無法避免的挫折面前經得住考驗,不會畏難,就不要先限定住孩子的身份,給孩子心理壓力。要做到這一點,平時就要注意自己對孩子的說話方式,儘量避免對孩子說「你得機靈點」或者「你來做媽媽的小助手」這樣的話。
嘗試優勢教養法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 Lea Waters 是全球一流的育兒及心理學教授,她提出了一種注重孩子的優勢而不是努力糾正其弱點的教養方式,並稱之為「優勢教養」。
她認為,這種育兒方式會給孩子在壓力面前多一層「積極的過濾器」,降低孩子迴避問題、選擇攻擊性反應的可能性。
2015 年,Waters 的團隊針對澳大利亞小學學齡兒童開展了一項探索研究。研究人員描繪了幾種可能會讓孩子產生較大壓力的情景,例如,只有一個鞦韆但是自己和朋友都想玩,成為班上唯一一個沒做作業的人……然後要求孩子講述自己會如何在這些情境下作出應對。
結果發現,有些孩子會給出一些「積極」的反應,例如先深呼吸然後去攻克作業帶來的挑戰,回想與朋友共度的快樂時光,或者直接把玩鞦韆的機會讓給朋友。
這些孩子大多表示自己的父母非常瞭解他們的優勢,而且經常鼓勵他們發揮自己的長處,他們面對問題時感受到的壓力相對較小。
2017 年,Waters 的團隊再次發現,「優勢教養」法對父母也很有益處。家長在識別和培養自己和孩子優勢的時候,對待孩子的態度會更積極,對自己撫養孩子的能力也更有信心。
2019 年,Waters 的又發現了「優勢教養」方法與孩子學習毅力之間存在聯絡,可能有助於提高孩子的抗挫力。
爸爸媽媽們不妨也嘗試一下這種教養方法,有意識地去發現孩子的長處和才華,鼓勵他們在面臨困難時發揮自己得天獨厚的技能和力量。
讓孩子適當接觸壓力紐約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生物精神病學家 Dennis Charney 曾針對有創傷經歷的人(作戰被俘、經歷過暴力襲擊或自然災害)展開研究,嘗試找出能夠解釋為什麼有些人可以從傷痛中快速恢復,有些人卻做不到的背後原因。
那麼究竟如何提升一個人的抗挫力呢?關鍵在於,不迴避問題,樂於接受挑戰。
Charney 建議,在培養孩子抗挫力的時候,先給孩子一些普通難度的挑戰,在孩子完成後再逐步加大挑戰的難度。他認為,孩子適當接觸壓力有助於發展出一套心理應對方法,這些方法將在孩子成年後派上用場。
重視自我調節能力的培養一項發表在 2017 年《心理學前沿》上的研究,針對 365 名年齡在 15-21 歲之間的西班牙兒童和年輕人進行了調查,這些參與者都在學業上遇到了困難。
結果發現,教孩子調節自身應對逆境時的反應,將會增強他們的抗挫力,幫助他們在學校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績。拉里奧哈國際大學的 Raquel Artuch-Garde 曾在2014年開展的研究中發現,自律和抗挫力是決定一個人學業成敗的關鍵因素。
在最近的一項研究裡,Artuch-Garde 和同事向參與者發放了一份抗挫力量表(詢問他們面對支援的看法以及容忍負面情況的能力)和一份自我調節問卷(調查他們制定、堅持目標,以及能否持之以恆實現目標的能力)。
結果發現,那些能夠更好地從失敗中吸取經驗、調節管理好自己情緒的人,對負面情況的容忍度更高。換句話說,他們表現出了更強的抗挫力。
Artuch-Garde 表示,對於那些面臨學業壓力的學生來說,抗挫力和自我調節能力可能比認知能力更為重要。
終有一天,孩子會離開爸爸媽媽的懷抱,獨自面對自己的人生。相信培養孩子擁有一顆強大的心臟,才是我們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參考資料:https://digest.bps.org.uk/2019/11/05/five-ways-to-boost-resilience-in-child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