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作者|夏小雨

在我們的周圍,有很多媽媽很無助:

•那個小時候很聽話的孩子,突然變得喜怒無常。

•孩子長大了,說不得,碰不得,不能打,不能罵,親子關係很淡漠。

•孩子什麼都聽不進去,你說一句,他懟兩句,真是能把人氣死。

面對著“陌生”的孩子,她們頗感無奈:為了他,我拼盡了全力,付出了全部,為什麼他會這樣呢?我到底做錯了什麼?

李玫瑾教授曾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做“心理撫養”,她指出,對孩子的心理撫養,包括情感、性格、觀念、尊重等,決定了人一生的品格,也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心理基石。

李玫瑾教授同時指出,孩子在18歲之前,有四個成長的“黃金臺階”,家長要抓住這四個階段,打下孩子一生成長的良好基礎。

01第一個“黃金臺階”:0-3歲,重在情感撫養

0-3歲的孩子,是孩子情感需求最強烈的時期,這個階段,父母應該重視對孩子的情感撫養。

對此,李玫瑾教授強調:孩子在3歲以前,父母一定要親自養育,並且給予孩子積極的關注和迴應。

心理學上將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這種情感聯結稱為“依戀”。

依戀,才是教養的根基。

孩子孝敬你,順從你,不是因為父母的身份,而是因為你所給予他的情感回報,如磁石一樣,吸引著孩子,讓他們信任你、依賴你。

心理學研究發現,若是人在生命早期長期沒有得到這種依戀的滿足,就容易產生不滿足感,從而產生煩躁、敏感、神經質等性格障礙。

那些從小被父母親自養育的孩子,獲得了充足的情感迴應,他們的內心充滿著安全感,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情緒穩定,心態積極。

而那些自小與父母相分離的孩子,內心的情感是不豐盈的,他們缺乏安全感,對於父母,他們有著強烈的渴望,又有著陌生的疏離。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孩子幼年時父母陪伴的重要性有多大?

上大學後,他從不想念父母,只是,出於禮節,每週給父母打一次三分鐘的電話,也不知道說什麼。平時喜歡一個人生活,從不和他人進行情感上的交流。

儘管媽媽不斷抱怨彼此之間的交流太少,他承認,但是他無法改變這一切。

如果可能,哪個孩子不願意擁有一個完整的溫暖的家,家裡,永遠有熱騰騰的飯菜,有說不完的話,有煙火紅塵的平凡生活。

即使我們很忙,即使我們的時間很少,但是,一個電話,一個禮物,一個賀卡,一個問候,一點一滴,都會成為孩子一生的記憶,也是孩子將來無條件愛你們、戀你們的基礎。

02第二個“黃金臺階”:3-6歲,重在性格撫養

3-6歲,是孩子性格培養的黃金時期,這個階段,父母應該重視對孩子的性格撫養。

對此,李玫瑾教授指出:孩子的性格教育比能力教育更重要,性格是一種後天形成的社會行為方式,它關乎你為人處世的方式方法。

紐西蘭曾經有一項針對1000個孩子的跟蹤調查,在他們從幼年到成年的30多年裡,每年都會進行跟蹤記錄。

調查最終結果表明,當年陽光自信的孩子,成年後依然表現的樂觀開朗。而那些從小膽小沉默的孩子,長大之後更容易陷入負面情緒中。

美國教育學者保羅·圖赫說:成功既不取決於天分,甚至也不取決於努力本身,而是與性格息息相關。

很多人都喜歡《演員請就位》中的那個光芒萬丈的女孩,辣目洋子。

她小眼睛、大臉龐、身材胖,一點不符合主流審美。但是,她的身上有一束光,她自信、樂觀、努力、積極,美的驚豔,美的與眾不同。

她堅持自己的演員夢想,她把“我要成為演員”這句話寫在本上,一直為之默默努力。她從不在乎別人怎麼看她,她只是拼盡全力的做最好的自己。

在日記中,她說:如果想找個漂亮的女演員,隨便一抓一大把。但想找個醜得有特點,有自信,會搞笑的女人,就我一個。我不美,但僅此一個,絕版了。

這樣的“寶藏女孩”哪個家長不羨慕?看到她,誰不會由衷的讚歎一聲:好漂亮!

李玫瑾教授強調,孩子的性格培養需要從5個方面入手:

剋制任性:要學會對孩子說“不”,堅持原則。

防止自私:從小教會孩子心裡有別人,長大後才會更有責任感。

學會控制:讓孩子擁有自我控制的能力,這樣的孩子才能更自律。

防止壓抑:要多和孩子交流,培養孩子樂觀熱情、善於溝通的個性。

經歷挫折:要讓孩子成為“厚臉皮”的人,內心強大的孩子,會有更好的未來。

03第三個“黃金臺階”臺階:6-12歲,重在能力培養

6-12歲,是習慣養成的黃金時期,這個階段,父母應該重視對孩子的能力培養。

對此,李玫瑾教授說:能力的基礎是習慣,習慣一旦養成,就會非常穩定,對人產生較為持久的影響。

6歲,孩子開始進入小學,成為一名小學生。學生時代養成的各種能力,都會固化為孩子的內在驅動力,為他的未來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礎。

能力的培養,需要父母立下規矩,嚴格執行,獎懲分明,時間長了,就會成為孩子的內在行為準繩。

美國著名教育家曼恩說:習慣彷彿像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給它纏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會變得牢不可破。

何江,一個普通的中國學生,也是第一個登上哈佛大學畢業典禮演講臺的中國人。

在一次採訪中,他談到了他的成功秘訣。他反覆強調的兩個詞,就是能力和習慣。

他說:要形成良好的時間觀念,學會統籌,提高學習效率。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並堅持下去。要培養自己自主管理的能力,學會合理規劃時間。

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每天多學幾分鐘,長期堅持,就能“厚積薄發”。

除了強大的學習能力之外,何江還保持了強烈的好奇心,讓他不斷的去探索更加廣闊的知識領域。

對孩子的教育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要想取得勝利,除了爆發力,更需要耐力和持久力。

讓孩子真正擁有一個屬於他自己的未來,對他們的能力培養就應該從書本上跳出來,注重多種能力的培養,如社交能力、觀察能力、思考能力、情緒控制能力等等。

04第四個“黃金臺階”臺階:12-18歲,重在尊重教育

12-18歲的孩子,開始進入青春期,他們自我意識越來越強,渴望自己做主,因此,這個階段,父母應該重視對孩子的尊重教育。

對此,李玫瑾教授強調:要學會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將部分選擇權和決策權交還給孩子,家長只要把控好底線和邊界即可。

清華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透過對上百個孩子成長經歷的研究,發現絕大多數長大後心理不夠健全的孩子,小的時候接受的教育都“缺乏尊重”。因為得不到尊重,他們的心中沒有陽光,會自卑,也會自我否定。

周國平說:和孩子相處,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尊重孩子。從根本上說,這就是把孩子看作為一個靈魂,一個有自己獨立人格的個體。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當校長的時候,就曾經有一個“四塊糖”的故事。

學校裡,一個男生用磚頭砸另一個同學。陶行知先生看到了,制止了這個男生,讓他到自己的辦公室去。

他首先了解了相關的情況,然後回到辦公室,看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

他掏出了第一顆糖遞給他: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很準時,比我先到了。

接著是第二顆糖:這也是獎勵你的,我不讓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說明你很尊重我。”

然後是第三顆糖:據瞭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說明你有正義感。

拿著這三顆糖,那個男生泣不成聲:校長,我錯了。不管怎麼說,我用磚頭打人是不對的。

這時,陶行知先生又掏出了第四顆糖:你已經認錯,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

整個過程中,沒有一句責備的話,有的是瞭解事實,給予尊重和理解。

相信,這四顆糖會成為孩子心底最甜蜜的記憶。

李玫瑾教授建議,要尊重孩子的個人隱私,不窺探孩子的世界,要給孩子留白的空間,讓他展現自我的主張。

最後,李玫瑾教授指出,在這四個“黃金臺階”中,前兩個臺階,即情感培養和性格培養是最重要的,也需要父母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每一個孩子都猶如一顆小樹,要想生根、發芽、枝繁葉茂,除了需要陽光和養分之外,更需要有強大的根基。

對孩子來說,情感的保護,以及性格的培養是地基,是底子,只有根基牢固了,未來的成長才會更加的堅實。

5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竟然有比零食更受歡迎的主食,鮮美香甜,女兒吃到停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