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這門“藝術”從未像今天這樣有難度,家長們忙於實現自我價值、滿足家庭經濟需求,以致沒有足夠的時間和子女進行持續有規律的溝通。
學校也沒有為親子、特別是身處青春期的青少年留下更多對話時間,因為有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的“學業”在,這讓他們的內心沒有機會言說、更是少有機會被理解和涵容,這於兒童特別是青少年充滿焦慮或各種無名的情緒。
家長眼中,青少年怪誕、叛逆,或焦躁或沉默。
青少年自身,在遭遇身心巨大變化的同時還有家、校關係的失控,在他們自己還不清楚發生了什麼時,就帶著一臉懵逼與惶恐離開了兒童期,加入青少年成長之列。
此時的家長,如還當其為兒童對待和養育,常深陷挫敗且無路可走,愈來愈多的家長自發地進入自我成長課堂,就是在尋找一條能走的路。
阻礙家長前行的困難千面,但,無法正常交流溝通;學習態度不端正;心裡只想著玩.....是諸多困難中排名靠前且較為普遍的。
有經驗的家長知道,看起來平常的問題,一言不和就是一場大仗,心裡那個痛啊。
事實上,當青少年無動於衷或頑強抵抗,親子關係間消解不掉的情緒張力都會滯留,向內攻擊自身,向外則進入關係攻擊父母。
對父母而言,這些情緒不好消化,養了這麼久的孩子,要把人氣死,試問父母做的哪件不是為孩子好?對青少年而言,那些“我控制不了我自己”的無名火,遊走在身體裡,留著全身不爽,放出去傷人傷己。
青春期的孩子讓父母失控。他們讓父母有多失控,他們對自己的成長就有多失控。
1.
青春期的活力無處釋放
青少年的活力無處不在。
電影《嗨,李煥英》中有一幕,當賈玲穿越到1981年,一幫小朋友在院子裡,有瘋跑玩的,有跳皮筋的......那時跳皮筋,除了技巧、力量、彈跳,還有不服輸的勁頭和汗水;那時幾乎都是平房,還能翻牆、爬屋頂、上樹,遇到個小河,也能在裡面待半天不出來。
那年代有一個堪稱最牛的親子活動,這在電視劇《安家》中有極致的呈現,房似錦和徐姑姑參加長跑比賽,房似錦遙遙領先,後來她說,這個本領就是在從小的“親子活動”中練就的。
媽媽欲暴打,房起而跑之,媽在後面狂追……
似乎那時的青少年,總能用各種“體力活動”讓自己爽透。
現在的青少年在課桌前度過,上一節老師壓堂,下一節負責任的老師提前來一會兒,10分鐘的課休就沒了。
假期都在補課班穿梭,爸媽說是圍著補課轉,更多的是充當車伕的角色,用輪子從一個上課點趕到下一個,最明顯的就是疫情期間,天天在家上網課,上一個老師還沒走,下一個老師就來了,前面老師的話剛落地,後面老師的話就接上了......
體育課?戶外活動?如果說有,也許只能在指端劃劃螢幕,約一場遊戲。身體出不去,就算有能在嘴上貧一下的玩伴,也算得上運動了。
老弗爺說,性驅力和攻擊驅力是人活著的2個重要驅力。
這一點,從小小孩身上看得尤為明顯,小孩子總有使不完的勁,如若身體層面疏散不出去,他們就會特別不好帶,總要搞點事情出來,哪怕是他們自己找茬或是把大人惹急了,大哭一場,情緒消散,一切歸於平靜。
青少年處於又想獨立又想要依賴的矛盾期,加之生理心理的快速變化,學習、生活、考試中的屢屢挫敗,與父母、老師、同學關係中的失控......這麼多的不爽無處釋放,消散不掉的活力留存體內,青春期的無名之火隨時隨地隨人隨事地滋生......
2.
青春期的焦慮無從缷載
克萊因說青春期自我的主要功能,是減緩或防止焦慮出現。
青少年因自我發展已經較為完整,因此他們會主動運用興趣、活動、運動自發的處理焦慮。
比如畫畫、做烘焙、打遊戲、刷手機,這些都是處理焦慮的載體。
然而身處當下社會的青少年少有被支援用興趣處理和應對焦慮,而活動、運動從時間到內容又十分有限。
據我所知,沒有多少青少年會把刷題、學文化課、進補習班視為興趣和活動,於是青春期的焦慮多數滯留體內。
青少年何等智慧,當興趣、活動、運動等自我處理焦慮的方式受阻,他們會啟用青春期特質來完成這一課題。即反抗和不服從。
因此當看到青少年一副看起來好像什麼都懂的樣子、卻做著看起來“不配合”、讓家長老師們頭痛的各種表現,那是他們沒有預謀的成長使然,本意並不是故意的或是想和誰對著幹的,那些青少年隱匿的“反抗和不服從”不過是焦慮無從解除安裝的發聲。
兒童、青少年還都是孩子,與被成人誤解、“故意氣人”的論調相較,“活下來最重要”。
父母是他們最重要的親人,那些散不出去的無名火他們不是留給自己,就是放在和父母的關係中,而無論哪種形式,多數都以令成人頭痛的“叛逆”的形式呈現在親子互動中。
表面上無動於衷,內心也許往反向暗裡使勁,表面上對抗,內心也許是贊同父母所說的,只是想透過對抗,來表達我是按我的意思、不是按你們的想法才做的。
無名火,是他們主動解除安裝成長中的焦慮。兼具主權之爭、邊界之戰。
3.
青春期小心思被過度壓抑
瑞瑞今年初三,馬上面臨中考,可最近心裡像長了草,靜不下來,常無緣無故有情緒。
原因是她只要一學習腦海裡就出現班長的笑臉。這嚴重地干擾著她的學習。
一邊是喜歡異性,一邊是中考,她選擇壓抑內心的想法,而越壓抑那張臉越出現,畫面越清晰,越無法靜心,情緒越不好。
青春期的性生理、心理都會發展,喜歡異性再正常不過,但如若在喜歡上加一個評判,這是不對的,不道德的,讀書不應該談戀愛,戀愛影響學習。
那正常的喜歡就會被排斥,所有的能量就會投注其上,當內心的能量放在排斥和抗拒上,哪裡還有力氣學習?
當被問及,如果這個喜歡被接受了會如何?短暫的沉默之後,瑞回答,學習會更有勁頭,因為他學習好,我想他也喜歡成績好的女孩……答案自然就來了,是順應青春期的發展,還是壓抑它。
雯雯性情溫婉可愛懂事,在班級里人緣非常好。
初二那年,班裡有幾個男生經常找她茬,以各種理由嘲笑她。
雯雯說,班裡有很多女生都比她胖,可這些男生找機會只嘲笑她,一時讓她特別自卑。
她跑步,這些男生模仿她說她像蹩腳大仙。總之無論她做什麼,都各種被挑事兒。
雯一度感覺很受傷又不知如何表達。和老師說了,此後那些男生從明嘲變暗諷,這些人際中的小插曲,讓雯特別難過。
當被問及,是喜歡一個人在一個人身上投入關注,還是討厭一個人投入關注時,雯恍然大悟。
心理學上有個術語,叫反向形成。在青春期是最被常用的。
當不知如何向一個人表達喜愛或表達出來有羞恥感,那就朝相反的方向表達,既表達了又看不出來。
當然,這是在無意識層面,有許多人都是事情過了多年以後,才知道原來所謂討厭對方、且不斷引起對方關注的舉動,源自喜愛。
在那個當下,像雯一樣,沒有識別出對方的反向形成,會覺得自己被對方所傷害,作為另一方的男孩子們則用嘲諷的反向形成來靠近對方,發現關係似乎更加疏遠,亦會不安……
山本耀司說: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麼,反彈回來,才會瞭解自己。
所以,跟很強的東西,可怕的東西,水準很高的東西相碰撞,然後才知道自己是什麼,這才是自我。
青春期就是一個找尋自我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是經常直接有答案的,有的時候找不到,有的時候是找到了相反的。
青春期面臨發展性任務,勢必伴隨諸多挫敗,滋生無厘頭的無名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