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伍綺詩
每一個孩子和父母的關係,都是那麼微妙,像是依戀,又像是逃離。
如果說,人一定要來一次深切的對話,那麼父母和孩子之間必不可少。
《無聲告白》作者伍綺詩,是一位美國華裔作家。作品一經出版就廣受好評,更是擊敗斯蒂芬·金、村上春樹等99位大牌作家,橫掃歐美所有榜單,取得了巨大的榮譽和稱讚。
這部作品不僅探索家庭之間的關係,更是從種族和性別上來反映眾多的人物關係、以及深深聯絡在一起的命運,相互影響,相互支援,相互摧殘,相互救贖,相互治癒。
《無聲告白》裡描寫的莉迪亞一家不同於普通人的家庭,她的爸爸是中國人,媽媽是美國人,她遺傳了母親的藍眼睛和父親的黑頭髮。此外,她還有一個哥哥,和年級幼小的妹妹。她的父母深信,莉迪亞一定能實現他們無法實現的夢想。
但是在某一天,莉迪亞的屍體在河中被發現,父母都不相信莉迪亞是自殺,而哥哥覺得隔壁的壞小子鐵定脫不了關係,只有莉迪亞的妹妹看的一清二楚,莉迪亞在父母沉重的期望中死去。
這本書的封面上寫著一句話: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或許這個家庭並不是普遍的家庭,但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問題一樣值得我們思考,一樣值得來一次“告白”。
不要給孩子突如其來的傷害
莉迪亞的母親瑪麗琳是一位與眾不同的人,她要強、優秀、有夢想,渴望更大的挑戰和成功。她努力學習,考上優秀的大學,夢想著成為一位女醫生。而詹姆斯的到來,使她完全著了迷。
她被他身上的“獨特”吸引,她確信這個大學教授的身上有她想要的與眾不同。
隨後,她大膽追愛,陷入愛河,卻不想有了孩子,無奈之下只能結婚,但她的心裡有一個地方一直保留著自己的醫生夢想。
成為家庭主婦之後,瑪麗琳對自己的夢想越發的渴望,在這煎熬的慾望之下,她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重回學校,重新學習。於是,離開孩子和詹姆斯來到學校,對此,她誰沒告訴。
一直陪伴在身邊的母親突然消失不見,對於年幼的內斯和莉迪亞無疑是致命的打擊,而詹姆斯也手忙腳亂,只能報警尋找。
在瑪裡琳消失的幾個月內,莉迪亞只有一個念頭,無論要她做什麼,她都願意,只要母親能夠回來。就這樣,在年幼的莉迪亞心靈裡產生了這樣一個想法,她可以做一切,只要母親不再離開,她不想被拋棄,被傷害。
最後,以瑪麗蓮懷上漢娜的結果,無奈結束這場鬧劇。
但在內斯和莉迪亞的內心中,母親的突然離開給他們造成了巨大的傷害,這份傷害會跟隨著他們的一生。
而在莉迪亞的短暫人生中,這是她悲劇人生的開始。
父母的期望不要強加給孩子
如果說,瑪麗蓮的短暫離開帶來了什麼,那麼一個願意實現母親任何意願的莉迪亞是最大的改變。
母親希望她繼承自己的夢想,考上最好的大學,成為一個最好的醫生。父親希望莉迪亞可以交更多的朋友,彌補小時候缺失的朋友。
所以,莉迪亞成為了父母的掌上明珠,她的所有時間都要用來學習,學習那些晦澀的知識,拿來一個又一個的獎章,滿足父母的虛榮。沒有時間交朋友,總是孤單一人,可還要應付父親滿心的期待,只能每天到點抱著電話坐在陽臺邊,假裝和朋友交談。節日禮物從來都是書籍,沒有她想要的項鍊和同齡人的首飾,只有一本又一本她實在讀不懂的書。
可以說,父母對莉迪亞的重視,真的到了極致,對哥哥內斯和妹妹漢娜很多時候都視而不見,他們的眼中只有這個“天才女兒”,只有莉迪亞的成功,才能填滿他們內心的失望和遺憾。
他們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到了女兒莉迪亞的身上,而莉迪亞因為兒時母親的離開仍心存害怕,更是發誓什麼都聽母親的話,沉默接受成為了她唯一的選擇。
她在討好父母,成為父母期待中的那種人,可是她卻失去了自己。更確切的說,她沒法做真正的自己,當內心越來越煎熬,死亡成為了她唯一的選擇。
父母和孩子之間都應該來一次告白
莉迪亞死後,父母都堅信莉迪亞是被人殺害,從不曾想到一直聽話的孩子會在一天平常的深夜,投河自殺,或許最後她想通了,自己應該和父母談一談,告訴他們自己真正的想法,可她還沒等她說出口,河水就奪走了她的生命。
遺憾和後悔是最可怕的事情,這代表你已無法彌補。
當一切真相大白,再多的後悔也無法換來莉迪亞的生命,那個為了讓父母引以為傲的孩子在父母期待的目光中死去。
如果,她可以和父母好好的交流一次,哪怕只有一次,她也不會那麼痛苦,即使最後父母會失望,但我相信,他們最後可以理解,只是要等的久一點。
怕就怕,一個不說,一個不聽。
每個人都有追求自我的權力,無論你再怎麼壓制,都掩埋不了它的存在。
就像書上說的: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存在,找到真正的自己。如果,父母成為了困擾,那麼交流成為了最好的方法。
不管在何時,“告白”都是一種好的方法,成為父母和孩子之間。
總有很多的遺憾,但這遺憾不因強加給別人,哪怕他是自己的孩子。
只希望不要有更多的家庭發生這樣的悲劇,每一個人都可以和父母之間來一次真正的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