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可怕的鬼故事是——“春天來了,走,給寶寶打蟲去。”
彷彿蟲子一直在寶寶肚子裡冬眠,到了春天就出來繁殖作亂。
“最佳打蟲季”到底要不要給寶寶驅蟲?怎麼判斷是不是有蟲?如何預防寄生蟲作祟?今兒咱們一次性說清楚。
01“肚裡有蟲”危害大,但別亂驅蟲我們口中常說的“肚裡有蟲”,在醫學上被稱為寄生蟲感染,通俗來說,就是寄生蟲在人體寄生而引起的疾病。
我們已知的寄生蟲大概有700多種,其中最常見的是蛔蟲、蟯蟲、鉤蟲、絛蟲等腸道寄生蟲。
▽ 手動幫各位選擇了拒絕
寄生蟲對寶寶危害可不小。
它們在寶寶體內繁殖,可能會引起營養不良、生長髮育遲緩、貧血,甚至讓寶寶智力受損。
除此之外,寄生蟲還能傳播其他各種疾病,引起繼發感染。如成蟲上行至眼會影響視力,至腦會壓迫神經,引發腦部病變,嚴重時還會影響生命安全。
但儘管如此,我們仍不建議盲目、自行給寶寶驅蟲。
目前世界衛生組織推薦:
2歲以上的孩子可行驅蟲治療,且應該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2歲以下寶寶,肝臟發育尚不完全,無需驅蟲。如果必須服藥,應該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大多數驅蟲藥中都含有影響肝功能的成分,服用後會造成孩子的肝功能損害,引起轉氨酶升高和厭食症。
而且,盲目自行驅蟲,可能會導致寄生蟲增加耐藥性,給未來驅蟲新增難度,同時還可能由於驅蟲不恰當使蛔蟲竄進膽道引發急性膽道蛔蟲症,或其他更嚴重的後果。
▽ 某母嬰論壇某寶媽痛訴不恰當驅蟲的惡果
02如何判斷是否要驅蟲?一句話:確定有蟲才吃藥。
那麼,如何確定是否有蟲呢?
寶寶肚裡有蟲,確實可能出現以下表現:
• 睡覺磨牙、流口水;
• 身上出現“蟲斑”;
• 寶寶常喊肚子疼,特別是肚臍周圍;
• 肛門瘙癢,寶寶經常忍不住去抓撓;
• 面板反覆出現“風疙瘩”蕁麻疹;
• 出現偏食表現;
……
但是,單純看上面的症狀,不能說明寶寶一定有蟲。
▽ 中國文字之博大精深,你品,你細品
最靠譜的方法只有兩種:
1、蹲點看蟲子是否從寶寶肛門爬出來
考慮到現實場景過於驚悚——老母親看到後,可能會想要把熟睡的崽子扔了,建議大家直接採取第二種方法。
2、化驗便常規。
必須提醒的是,送檢便便時要跟醫生交代清楚:主要是想化驗是否有寄生蟲及蟲卵。因為普通的便常規檢查是不包括這項的。
03預防寄生蟲病,請告別這5大壞習慣!好好的寶寶,為什麼會感染寄生蟲呢?
1、寶寶自身免疫力低,易被外界細菌盯梢;
2、和不良的衛生習慣有很大關係!
早在2020年12月底,廣東中山的一位1歲男寶,就因家長的一個疏忽感染多種寄生蟲!
主要原因很明朗:生熟砧板不分開——這是寶寶感染寄生蟲最直接的途徑之一。
▽ 此觀點由醫生蓋戳認定
所以,提醒各位:
生熟砧板一定要分開!
生熟砧板一定要分開!
生熟砧板一定要分開!
除此之外,以下4大生活習慣,也很容易讓寶寶感染寄生蟲:
最後吃顆定心丸:隨著目前衛生條件的改善,兒童寄生蟲發病率已經明顯降低了。只要日常注意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一般不太會感染寄生蟲。但出現疑似症狀,我們不放心也要及時帶寶寶去檢查的噢。
▽ 結束的就是如此突然
和孩兒們的假期一毛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