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孩子特別不願意跟別人打招呼,甚至別人問起來也不回答,這讓家長覺得特別沒面子,也讓別人覺得孩子沒禮貌。遇到這種情況,爸媽該怎麼辦呢?
洋洋今年兩歲多,長的得可愛,就是有一個讓人頭疼的毛病—每次帶他出去的時候,儘管媽媽會囑咐他見到人要打招呼,別人問什麼要禮貌回答,洋洋也會點頭答應,可是到了真的出門碰到人時,洋洋經常既不打招呼也堅決不迴應人家的問話,弄得媽媽很尷尬。回來再怎麼和洋洋說也沒用,下次還這樣。洋洋媽很不明白,這孩子究竟是沒禮貌,還是有什麼問題呢?
對於洋洋的行為表現,更適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般來說,孩子見到人不打招呼、不迴應,會有如下幾種原因,家長可以逐個排查,對症下藥。
先天氣質型別導致如果孩子天生就是比較容易害羞的氣質型別,那麼他面對陌生人或陌生場景時本身就會比較緊張。如果家長無視孩子的這種內在感受,依然期待他做出迴應,甚至當場給他壓力,孩子往往會更加侷促,不迴應的行為也可能更極端。
應對方法:
如果是這種情況,家長不妨放低自己的期待,不強求孩子迴應陌生人,而是允許孩子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示自己的友好,比如微笑、點頭致意等。
在日常教養過程中,也可以採取循序漸進的辦法,幫孩子做出部分迴應,如只要求孩子點頭確認之類的互動,到慢慢鼓勵孩子用他喜歡的方式主動迴應,給孩子適應的時間。孩子在多次經歷了這樣的過程後,就會發現迴應別人的問話並不像自己想象得那麼可怕,而且還能得到友好的肯定和讚揚,自然更願意放開自己。
負性情緒導致有時候孩子原本是比較活潑開朗的型別,並不怎麼害怕與成人互動,但在特定的場景之下,突然變得不愛打招呼了,那麼家長不妨排查一下,是否當時正是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因為孩子的行為隨意性較強,社會規範意識比較弱,如果遇到別人問話時正在氣頭上,讓他去跟別人互動,他就會不樂意配合。
應對方法:
對於情緒原因導致的“金口難開”,家長要允許孩子出現這樣的例外。但事後可以跟孩子講清楚禮貌的重要性,讓孩子學會不做情緒的小俘虜。帶孩子會客前也要做好防範工作,比如,不在路上批評孩子,以免孩子不開心而拒絕與他人互動。
經驗不足導致有時候孩子不答話,並非內心不情願迴應對方,而是不知道該如何應對這種局面,或者的確不知道該如何迴應。
應對方法:
家長此時就要反思自己了:是否只是對孩子提出了禮貌迴應的要求,卻沒有注意跟孩子示範必要的要領。比如,如何跟別人打招呼,如何問好,遇到愛開玩笑的人怎麼迴應,遇到言語誇張的人怎麼迴應等。這些雖然對大人來說是區區小事,但對於孩子來說,卻很難不學而能。如果家長平時並未重視孩子的社交技能教育,自己也不注意以身示範,孩子在特定場合突然被父母拉著“上陣”時,自然就容易“卡殼”了。這種情況,“板子”就不能打在孩子身上,家長需要反思,之後在平時做好這方面的教育。
自我價值感太低導致如果孩子出現“金口難開”的情況,既不是先天氣質型別原因,又不是情緒或認知原因,家長平時也比較注重孩子的文明禮貌教育,家長就要考慮到一種可能,那就是孩子的自我價值感是否太低了。面對他人時,對自我價值有著不一樣假設的孩子,所做出的反應是不一樣的——確信自己可愛的孩子,會非常自信地跟別人交流互動;對自身持否定態度的孩子,則可能因為怕遭到別人拒絕或表現不夠好而膽怯、退縮。
應對方法:
家長不妨在日常生活中從增強孩子的內在力量做起,家人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點滴進步,多給孩子正面的反饋,讓孩子在賞識教育中體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加強體育鍛煉。一個身體力量強的孩子,往往也更有自信。
多讓孩子自己動手做事,給孩子提供學習各種本領的機會,讓孩子積累對自身能力的信心,增強掌控局面的力量,這樣遇到陌生人就不容易退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