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今天的功課做了沒?”

“今天的訓練完成了嗎?”

“你不努力,別人就會比你強。你就要退步。”

“你學不贏別人,輸掉一步,就可能輸掉一生。”

這些“叢林法則”式的教育,是很多家長的“口頭禪”,想用來來激發孩子的學習鬥志。

什麼是“叢林法則”?

一片叢林中,大樹極力生長,它粗大的的枝幹儘可能地佔領著空間,以呼吸最新鮮的空氣;它的根系極盡繁茂,以汲取大地最多的精華,這樣越長越好。

然而,在大樹旁邊,幾棵瘦弱的小樹枝幹細脆,葉片已接近枯黃,在生存的邊緣掙扎。這就是叢林法則。

叢林法則是自然界裡生物學方面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弱肉強食的規律法則。

自然界中存在叢林法則是必然的。

比如,在非洲大草原上,動物種類繁多。然而一分類,也不過只有兩大類:一類是食草的,一類是食肉的。

這兩種動物哪一種過得更安逸更舒適呢?顯然是食肉動物,比如獅子在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裡都在睡覺休息,用於捕獵的時間很少,因為肉類的營養豐富,熱量高,吃一頓能頂好幾天。

而那些食草動物,特別是那些體型大一些的,則是一天中大部分時間都在進食,否則就滿足不了身體的需要。食草動物辛辛苦苦吃了半天,好不容易長了一點肉,最後弄不好還是成了獅子、獵豹等動物的盤中餐了。

因為,整個自然界的生存資源在總數上是有限的,為了生存和繁衍後代,自然就會出現有我沒你、有你沒我的競爭,實力不夠的生物只好被淘汰,成為生物鏈上上一級生物口中餐。

俗話“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淤泥”。

這是自然界中最常見的現象。

“叢林法則”,蘊含家長的生存焦慮

社會的競爭壓力,讓孩子從小就有所感觸。

在生存壓力影響之下,很多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幼兒園開始抓起,不經意間總是有“弱肉搶食、優勝劣汰”的叢林法則來教育孩子。

其實,這是家長面對競爭的心理壓力,不知不覺間反映在孩子的教育上,是家長焦慮心態的具體表現。

教育孩子瞭解生存的壓力本無可厚非,也能讓孩子懂得人生是需要努力和競爭的。

但是,不能將家長的心理焦慮過多的投射並傳染給孩子,從而讓孩子小小的童心中最基本的天真和善被成人世界的各種無奈的規則所玷汙,別讓殘酷的“叢林法則”涼了孩子的童心。

弱肉強食式的競爭造成幸福感低下

現代人,提到的最多的一個詞,就是“累”。

人為什麼活得那麼累?除了工作時間長、生活瑣事多、勞動強度大之外,就是心累,幸福感低。

成人世界中的幸福感不強,固然有許多現實的原因,但是過分在意“競爭”和“得失”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和重要因素。

在推崇“弱肉搶食、優勝劣汰”的叢林法則的成人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善良、美好的關係都被這所謂的生存法則打破了。

競爭,有時是為了達到目的地不擇手段,破壞了生活的應有樂趣和人生的諸多美麗風景。這樣忙碌的人生,即使小有收穫、物質豐富也會降低幸福的指數,很多時候,會感覺不到幸福。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能過分強調“弱肉強食”的排他競爭,不要讓孩子在多年之後長大了也體驗到家長現在的困惑和不快。

人生之旅沒有回頭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家長的生活經驗本來應該是孩子成長的寶貴財富和有益借鑑,而不是機械的複製和簡單的重複。

合群也是一種智慧

現在,很多孩子是獨生子女,從小集數位家長的寵愛於一身,看似幸福,實則孤獨。

由於缺少的玩伴,不懂得體諒別人,不知道怎樣和別人打交道,不知道如何承受挫折,也不知道怎樣和人合作,怎樣溶於到集體中去。

其實,集體的力量是巨大的,合群也是一種智慧。

經濟學家鍾朋榮在《“小狗經濟”有優勢》中寫到,在非洲大草原上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幾條小狼狗遇到一匹大斑馬,於是一個小狼狗就負責不停的騷擾大斑馬,連踢帶咬;一個小狼狗就負責一直追趕,趕得斑馬四處逃竄,一刻不停歇;一個小狼狗負責在斑馬筋疲力盡的時候撲上去,完成致命的最後一擊。就這樣,幾隻小狼狗居然能吃掉一匹大斑馬。

三條小狗吃掉一匹大斑馬的秘訣是分工明確,合作緊密。正因為大家分工明確,各司其職,決不動搖,才產生了分工的優勢,產生了合作的能量。這就是集體的力量。

因此,要創造條件,讓孩子多融入群體,學會和別人友好的相處,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

首先,家長要多花時間陪陪孩子。讓孩子感受到你在他身邊,在陪他玩。陪陪孩子,比簡單的給孩子買禮物給孩子零花錢更有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

其次,多鼓勵孩子參加戶外活動,多接觸大自然。看山看水,有利於孩子的健康。如能和同齡小夥伴一起參加活動,就更好。

再次,鼓勵孩子按自己的興趣,參加一些興趣班、興趣比賽、沙龍聚會等。一切以興趣為目的,不在乎學到什麼東西、拿到什麼獎,充分開發天性,體驗樂趣。

5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10個新媽9個腰痛,學會這5招,你也能成為金牌月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