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這些年我接觸過形形色色的家長,有外企高管、中學老師、創業老闆,也有普通白領、農村全職媽媽……各有成功與艱辛。但當我和他們相對而坐,談起孩子時,每個人身上的標籤好像就自動消失了。那一刻,他們每個人都只是一個想要守護好自己孩子的平凡的爸爸/媽媽而已。

每個家庭的故事都很長,有迷茫無措,有痛苦自責,也有欣慰與幸福,這些我都將在接下來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講述。

今天,我想先和大家分享我在“簡書”上看到的一個故事。作者是一個年輕的父親,筆名“久夜亂碼”,他有一個發育遲緩的兒子叫“豆芽”,故事記錄的正是這位父親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路歷程。

全文共計2487字,閱讀完預計耗時7分鐘,願身處相似境遇的家長可以在其中獲得撫慰與向上的能量。

我是一個很年輕的父親,朝九晚五,看起來和普通的白領沒有任何不一樣。我們在深圳這個燈紅酒綠、萬家燈火的高壓城市,日復一日過著三點一線的生活。

儘管生活並沒有想象中容易,但我也沒有順勢進入“90後晚婚晚育”的潮流,而是選擇了早早結婚,成立一個新的家庭。

如今,我有一個兩歲多的兒子,小名叫做豆芽。叫這個名字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我姓黃,所以他就是黃豆芽;另一方面,我希望他能像一顆豆芽一樣慢慢地經歷風雨、茁壯成長。

可惜世間事往往與願違,豆芽在大半年前被醫生診斷為“發育遲緩,自閉症疑似?”

自那以後,這個“疑似?”成了我白頭髮滋生的充足養分。我和太太為此瘋狂地去諮詢醫生、特教機構的老師以及身邊的同學、朋友,更是看了為數不少的專家科研文章等等。

直至今年夏末,不願意面對現實的我們終於決定要把孩子送去特教機構,進行感統和遊戲訓練。

但到現在,豆芽依舊不會說話,只會發很簡單的"ba"的音。他不會自己吃飯,也不會上廁所,有需求更不會表達,有情緒就開始用他的小手打人,雖然他並不疼,但看著著實讓人心疼和著急。

作為一個父親,我不斷思考到底是什麼導致了這一切?他是不是得了自閉症?是不是先天有什麼問題?

豆芽的特教課安排地很滿,一三五每天一個小時遊戲課,二四六每天兩個小時的感統課+遊戲課。

豆芽第一天上感統課的時候,是我牽著走路踉蹌的他走進課室的。課室很大,有很多繩索和輔助器械、工具。一開始我並不明白這些器械和工具的用途,也不知道它們能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體驗。但上課之前,我還是對豆芽說了一句他似懂非懂的話:

“豆芽,從今天開始,你要加油,不管是不是真的比別人慢一拍,你都要加油!”

老師把豆芽領走後,我看著特教機構一個月高達7千的培訓課賬單,也對自己也說了一聲:“加油!”

豆芽上課過程中,我和太太只能透過透明玻璃偷偷觀察他的上課情況。因為這種課程,老師並不允許家長陪同,怕孩子因為看到家長撒嬌而影響上課質量和效率。

我記得第一天的第一個專案,是老師帶著豆芽第一次坐上鞦韆。這個鞦韆的設計跟外面的鞦韆沒有什麼兩樣,唯獨的區別在於坐的地方不是木頭,而是一塊像樹床那樣的帆布。

豆芽毫無意外地大哭起來,我看著這些操作也十分不解——別說是兩歲多的一個孩子,大人坐上去鞦韆也未必穩,這些課程真的有用嗎?是培養膽量還是刺激感官?

豆芽是一個特別膽小的孩子,前半個小時一直在哭,他一直往窗外望,想要找我們。並且他根本沒有辦法集中注意力,恐懼在此時已充斥了他小小的內心世界。

我和太太心急如焚,真的很想進去給他一個鼓勵或者是一個抱抱,可是沒有辦法,規則如此,我們只能配合。就這樣,豆芽臨近下課才不再哭泣。

我想,這樣的課能帶來多少成效,也許只有時間才能告訴我吧。

下課後,太太跟我說,剛才在特教機構遇到一對母子,孩子已經7歲,母親正在狠狠地呵斥著她的兒子。她的兒子不會說話,唯一的表達方式就是大哭和尖叫。而這一次母親呵斥他的原因,是因為孩子7歲了仍不會自己上下樓梯。

這個孩子不是殘疾,肢體上也沒有什麼別的缺陷,但由於他對外界有許多不確定的恐懼,大腦中有我們無法理解的混亂情緒,所以對上下樓梯產生了莫名的巨大的排斥。

我理解並同情那位母親的憤怒,卻更心痛孩子的懵懂與無助。無奈我還幫不了別人,只能抱緊懷中還滿是淚水的豆芽,內心糾結著:是放他下地,牽著他下樓梯,還是直接抱他下樓?

這篇文章發表於2019年12月2日,文中的故事應該發生在2019年夏天。我暫不知豆芽現在康復的如何,但我想豆芽是一個幸運的孩子,因為他有一對從始至終關心和愛護他的父母,及時獲得了專業科學的康復訓練。

另外,針對豆芽爸爸在文中表露的疑慮和擔憂,我專門請教了康語首席康復架構師佔徐燕老師,她對此提出了以下幾點看法和建議:

1.“一三五每天一個小時遊戲課,二四六每天兩個小時的感統課+遊戲課”的安排並不滿,自閉症研究專家表明,密集行為分析干預時長至少為每週40小時,除此之外,家長還應儘量創造一個全天候(每天24小時,每週7天)的治療環境。

2.家長一定要主動積極地與老師進行溝通。例如豆芽爸爸不理解“盪鞦韆”的作用,那應該在課後多與老師交流,瞭解這個專案背後的課題及其設定的目標和意義。如此,家長才懂得在家庭干預中可以怎麼配合學校的干預課程,一起達成目標,提升孩子的能力。

3.對課程效果有疑惑的家長,可以定期透過機構或醫院的複評瞭解孩子能力增長的方向。以康語為例,學生一般會經歷“入校評、課程評、離校評”三次評估,其中課程評為3個月一次,階段記錄孩子的成長進步。如果家長還不放心,可以半年至一年到三甲醫院進行復評,針對性為孩子選擇課程。

4.家長要學會理性看待孩子的哭鬧,譬如是因為身體不舒服,還是因為害怕老師、不適應環境。去分析行為背後的原因,做到更合理的帶養。

5.建議家長多學習簡單的干預技巧,帶孩子一起參加團體戶外活動等,提升孩子的融合技能。

接下來,我們會持續跟進豆芽小朋友的康復故事,及時與大家分享他的點滴進步。最後,我想把豆芽爸爸寫在文章前面的一句肺腑之言送給大家:“千萬不要認為小孩子只要長大了,自然而然什麼都會了,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

— end —

6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撒謊,是無奈?是趨利?還是避害?第二生命形態學理論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