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撒謊,我們常常想到這是小孩子耍的把戲。不外乎孩子們想多玩一會兒、騙個玩具、爭取點小吃、少寫點作業什麼的。很多時候,家長都不以為然。因為在成年人的世界裡,撒謊也不是一件稀罕的事情。比如,今天早晨起晚了,上班遲到還正好碰見領導查崗。當領導問起晚來的原因時,我們或許想都不用想就可以說出一大堆客觀而且合理的理由,其中唯獨沒有“起晚了”這一條。今天我們再次說起這個話題,是因為現在的孩子越來越聰明瞭,聰明得越來越會撒謊了。但是,很多家長還沒有搞懂孩子是不是在撒謊,為什麼撒謊時,就要開始教育孩子不要撒謊了,從而形成一系列錯誤的認知和方法。有些方法不僅不能教育孩子,而且還可能適得其反,把孩子引上了另一條錯誤的道路。為此,筆者從第二生命形態學的角度出發,介紹孩子成長過程中可能存在的七種撒謊行為,希望給家長提供一些指引和應對方法。
撒謊屬於掩蓋性行為。掩蓋性行為不可能杜絕,但也不宜過多。一般而言,對於一個健康的思維,掩蓋性行為的總量應不超過30%。對於孩子而言,7~12歲是掩蓋性行為的高發年齡段,而很多這一年齡段孩子的家長根本沒有聽說過“掩蓋性行為”,更別說分析和應對了。從掩蓋性行為的目的或出發點分類,掩蓋性行為可以分為七類。無論哪一類多了,都會影響正常的思維形成。比如上文中小夥子的賭博性思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來自於成長過程中過多的掩蓋性行為。下面,我們就逐一瞭解這七類掩蓋性行為。
第一類 自寵性掩蓋性行為
這一類掩蓋性行為就是為了獲取關注,為了博得別人的眼球。比如有孩子對媽媽說:“媽媽,你知道嗎?今天我們比賽跑步了,別的同學才邁出兩步,我就已經跑到終點了。”對於這一類掩蓋性行為,家長應立即叫停。因為它會讓孩子未來形成主體依賴症,並因此形成一系列的不良行為。
第二類 拒絕性掩蓋性行為
這一類掩蓋性行為主要在溝通中出現。當孩子不想聽對方說話時,就會胡編亂造出一大堆語言。其目的是不想回答或拒絕回答對方的問題。因為此類掩蓋性行為容易形成強迫性主體依賴症,因此需要家長格外注意。當孩子出現這一類行為時,家長可以使用對比溝通的方法加以應對。
第三類 敷衍性掩蓋性行為
從字面上就可以明白,這類行為的目的就是為了敷衍。當聽著麻煩,又不得不聽時,往往採用敷衍的方式。這裡可以想想我們自己。比如,當老媽、老爸在某一個問題上反覆交待時,我們往往會說:“明白了……明白了……明白了。”或者:“知道了……知道了……知道了。”等這些一連串的“明白了”、“知道了”過後,往往什麼都不記得了。
第四類 安慰性掩蓋性行為
具有這類掩蓋性行為的孩子可能更多希望替父母著想,他們更多的掩蓋性行為只為了減少父母的緊張或擔心。他們撒謊的出發點,是為了安慰父母。因此,對於這類掩蓋性行為,家長應得當處理,否則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可能導致孩子形成主體缺失症,長大後缺少主心骨,一切都看別人的眼色行事。
第五類 推卸性掩蓋性行為
這類掩蓋性行為的本質就是為了推卸責任,形成“與我無關”的意思。具有推卸性掩蓋性行為的人,往往把“不是”作為口頭語。這類掩蓋性行為會逐步毀損掉孩子的責任承擔能力,如果不加以修復,15歲以後就會形成虛擬擴張,形成漫無邊際的胡思亂想。
第六類 暴力性掩蓋性行為
第七類 拋棄性和挑剔性掩蓋性行為
具有拋棄性和挑剔性掩蓋性行為的孩子往往很晦暗,很什麼都不順眼,除了自己好,別人都不好。還有些孩子,看自己都麻煩,看別人就更麻煩了。於是,他們就形成這一類掩蓋性行為。還有些孩子,在家庭中被過度重視,導致他們在成長過程中主動值過高,形成了類似“唯我獨尊”的思維模式,處處表現出霸道和蠻橫不講理。當符合自己意願時,存在挑剔性;當不符合自己意願時,存在拋棄性。
掩蓋性行為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會必然出現的,但是,孩子的掩蓋性行為與成人的掩蓋性行為的本質不同。也就是說,孩子的撒謊與成人的撒謊是不同的,成人的撒謊往往為了趨利避害,而孩子的撒謊往往為了成長需要。所以,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撒謊時,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能小題大做。沒必要糾正孩子的每一次撒謊,而是要把握住不能逾越的量值: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