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孩子的成長,家長也好,學校也罷,甚至是和家門口乘涼的鄰居爺爺奶奶們閒聊兩句,都會聽到類似下面這樣的話:老師給孩子的評語“XX是個聽話懂事的學生”,鄰居爺爺奶奶說“XX那可太乖了”。
懂事,就意味著已經學會從家長的角度考慮問題,將自己的小想法、小情緒收拾好,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只有孩子自己才知道,這有多辛苦。
有句老話說得好:“會哭的孩子有糖吃”。糖果,這個作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最典型的獎勵物之一,為何是屬於會哭的孩子,而不是“聽話的孩子有糖吃”?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這句話背後涉及的問題。
01#
“會哭有糖吃”是不對的嗎?
回想一下,我們都會從哪裡聽到這句話呢?大機率是“不會哭”的人說出的,他們說這句話時,往往表達的是一種“無奈”和“不公平感”。
在我們的文化價值中,我們較為推崇踏實幹活、無私奉獻的精神。在這樣的文化價值背景下,“會哭”似乎就等同於“抱怨”和“逃避問題”,這也使得大家對“會哭有糖吃”這句話持有略微貶義的認知。
實際上這是一個非常正常的現象。嬰兒在還不會使用語言的時候,他的所有需求都是透過“哭”來實現的,餓了哭,困了哭,不舒服了也會哭,哭是他們得以生存下來的唯一表達方式。
需求的表達,是人的天性。
02#
社會化影響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我們會發現,人們對於表達需求這件事不再像小時候那樣自然了。“會哭有糖吃”實際上是個體被社會化的一個現象。
因為在我們逐漸瞭解社會準則之後,有的人逐漸意識到,只有表達需求,才能獲得相應的合理回報。表達越多,相較於不表達需求的那部分人,獲得的更多。因此表達需求被不斷強化,形成了固定的行為方式。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會哭有糖吃”是一個非常合理、甚至是需要被鼓勵的行為。
03#
合理表達需求
但並不是說,只要孩子“哭”,就要給糖吃。這裡涉及到的是該如何培養孩子合理表達需求,幫助他們成為一個既能夠合理表達需求又不逃避問題的人。不妨從以下兩個維度來判斷:
▶“哭”的是否有道理?
著名心理治療和家庭治療師薩提亞提出過五種自由中,就提到了自由的人,應該具備“自由地去要求你想要的,而不是永遠等待許可”的能力。表達需求,是孩子需要學會的一項能力。
在表達需求的同時,我們要判斷需求的合理性。對於不合理需求,比如“因為攀比心理,想買昂貴球鞋”這種。此時如果還提供給孩子那顆“糖”,那麼孩子就會形成:遇到問題——哭鬧——父母滿足的固定行為方式。久而久之,便會愈發傾向於直接向父母要求。
但同時,家長也要讓孩子明白,在遇到困難後,努力想了很多方法都仍然無法解決時,是可以向父母表達需求、尋求幫助的。這是合理需求,父母也一定會給你“糖”。
▶應該給什麼樣的“糖”?
下一步就是面對合理的需求,應該給予孩子什麼樣的“糖”。這裡家長一定要知道的是,我們應該選擇更為合適的“糖”給予孩子反饋。
那麼什麼是更為合適的“糖”呢?比如一位小朋友在絞盡腦汁後,仍然無法解決一個數學問題,感到非常苦惱。他想到了請求爸爸媽媽幫助他(在有需求的時候要表達),於是向媽媽請求。
首先,孩子的需求是合理的。那麼,媽媽便可提供幫助,引導孩子一步步去解答這道題,並且在這之後又引導孩子採用了更多的方式,之後這類題型再也不是問題。這就是更為合適的“糖”。
如果當時這位媽媽不願付出時間,直接找到答案書告訴孩子答案。雖然當下的問題得到解決,但這種旨在解決當下問題、缺乏發展性思考的方式顯然並不是更為“合適”的糖。
注意,並不是要讓家長成為“全能”家長,而是成為“耐心”、“用心”的家長。我們給予孩子的“糖”,會極大影響孩子看待事情、解決事情的方式。
對“合理的哭”給予“合適的”糖,讓孩子不僅成為一個會表達需求的、自由的人,還是一個勇於解決問題、不逃避的人。
願每個孩子能夠獨立戰鬥,願每個家長都能做他們的堅實後盾,共同成長,一起吃糖。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