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現在的父母都很崇尚科學育兒,也看了不少書和資訊,對這些觀點都不陌生:

“孩子是父母的影印件”“0-6歲的教育決定孩子的一生”

本質上,是體現了這樣的兒童發展觀:

1、父母是影響孩子的唯一因素;

2、發展是不持續的,沒有可塑性的;

判斷自己是否認同這種育兒觀,

看看下面的情況,你有一樣的焦慮嗎:

1、如果不得已讓老人家帶娃,但觀念、生活習慣都不認同,擔心三歲定八十;

2、深怕其他人用不科學的方法干預孩子教育,破壞辛苦建立的教育成果;

3、自己平時上班忙,特別擔心錯過了孩子最重要的階段,孩子敏感、膽小、不主動社交就認為缺乏安全感。

如果按照這樣的兒童發展觀,我應該會極度焦慮

安安半歲斷奶後,我就開始往外忙碌事業,沒辦法全天陪伴孩子,還會定期出差學習;

老公工作原因,去年有7個月都是每週見一次。

4個老人家不同帶法,但都會很寵溺孫子的,阿姨主要照顧日常生活,也不可能100%配合我的教育觀。

但其實我從懷孕時到現在都不怎麼焦慮。

不是因為我“心大”,而是得益於大學的專業學習和進修。

因為知道孩子整體發展的底層邏輯,以及3年的從教經驗。

面對育兒生活的一地雞毛,或者看到網上、app上很多危言聳聽的育兒文章,我不會過度擔憂。

我非常理解爸爸媽媽那種緊張的心情,畢竟父母以及從小的教育環境對孩子的成長確實是很大的影響。

但是,我們常忘記,孩子是一個有主動能動性的獨立個體。

什麼意思呢,就是ta不是固定不變的容器,你裝什麼,就成什麼。

就算你給了孩子心目中完美的教育,孩子也不一定成為你想象的樣子。

同樣地,就算原生家庭對孩子帶來了痛苦,但也不一定會毀了孩子一生。

說說我自己,從小是在普遍的中國式教育下長大,20歲前,記憶中很少被爸爸肯定。

我知道是因為爸爸怕我驕傲,而且也沒賞識教育的意識,我確實很長一段時間內心都很自卑,抗壓能力弱。

但我現在變得堅強,獨立,也越來越自信。

即便孩子來自不甚完美的原生家庭,依舊有可能因為自己與環境的互動,憑藉復原力來修復自我,逆襲人生。

‬父母的影響重要,但非唯一

今天我想交付大家一個概念:生態系統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布朗芬布倫納認為,個體的發展是個體和周圍環境互相作用的結果,孩子有自己的生理條件,先天個性,他和周圍環境積極互動。

這裡的環境是一個極度複雜的系統,包含5個層面:

1、微觀系統,microsystem

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同伴、學校、居住的小區等,是兒童生活的直接環境。

2、中系統,mesosystem

微觀系統各個因素的互相聯絡,比如父母和老師的溝通多不多,是否瞭解孩子常玩在一起的同伴等等。

3、外系統exosystem

社會環境間接影響孩子在直接環境裡的經歷。比如父母工作的變動,小區文化對單親家庭的看法、家人的支援等。

4、宏觀系統macrosystem

文化、法律、習俗、價值觀等等。例如特殊兒童的法律、政策,對離婚家庭的接納程度等。

5、時序系統chronosystem

社會變遷、個人的重要人生事件發生節點等,如有兄弟姐妹的孩子,年齡相差多與少,父母在孩子幾歲分開等。

看到這裡,發現了嗎?

影響孩子成長的因素有這麼多,父母只是其中一個因素。

小格建議各位父母,不妨拿筆寫一下,孩子的生理條件,個性,以及所處的5個層面的環境。

寫完之後,你就會像我一樣,沒那麼焦慮了。

因為就算你用力抓住能控制的因素,但很有可能很多你看不見的、無法控制的因素,在悄悄地影響孩子的發展。

用力抓住一把沙,反而可能什麼都抓不住。

所有因素和孩子的互動中產生力的作用,有的力大一些,有的力小一些,最後的結果要看合力的方向。

一些父母看到一個不好的影響就擔心,孩子被教壞了。

比如很多父母在孩子問題上,既離不開老人家的幫助,又看不慣他們的教育方式。

我想說,為人父母后,讓自己真的成長為一個“成人”。

既然是我們選擇的生活方式,就要自己承擔後果。

與其抱怨,不如思考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增加你對孩子的影響“力度”。

而且上面說了,影響孩子的力不是平均的,祖父母的影響也只是其中一個。

只要不斷增加你對孩子影響的權重,影響孩子合力的方向就好了。

‬放下對完美的期待,平衡養育

我時常聽到這樣的焦慮:

“小格,我家孩子去別人家做客,總是躲在我後面,不會主動給叫人,特別膽小怎麼辦?”

“小格,我家孩子是人來瘋,家裡來客人,就特別興奮,怎麼讓他文靜點?”

“孩子3歲太有主見,穿什麼衣服鞋子都要自己挑,不然不出門。”

“我家孩子商量事,ta對什麼都沒意見,太百依百順了,這樣不好。”

發現了嗎,一千個父母,就有一千個完美的孩子。

我們總是不自覺和腦海裡的不存在的完美孩子去比較,

而且多一分嫌多,少一分嫌少。

所以我們一定要先放下執念,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孩子。

凡事沒有十全十美,都有利有弊。

我們作為父母,要去分析,選擇,並接受由此帶來的後果。

能做到權衡利弊,平衡養育就可以了。

最後的話

最後,小格想說:

有焦慮並不是一件壞事,焦慮分程度,

過度的焦慮才是我們需要注意的,

恰當的焦慮能使我們成長。

那些看上去輕鬆、快樂育兒的人,

都是建立了正確的知識體系。

自己能分辨哪些是焦慮陷阱,

哪些才是需要干預。

願你能理清亂象,讓育兒迴歸理想和從容。

專注0-3歲兒童教育,打造美好親子交流方式,提供接地氣式私家育兒經,做您養育孩子的私人顧問!

3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教養的迷思》:父母的教養和孩子成長關係不大,重視同輩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