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進入三月份了,陽光正好,春天的風一天比一天暖,但該給孩子們穿什麼衣服,卻令家長們很糾結。
早晚的天氣是不下於冬天的冷,而中午又是暖暖的太陽。
都說“春捂秋凍”,又擔心孩子著涼,於是就還是照冬天那樣的穿,可又怕孩子熱著、活動不便,哪裡能有份穿衣指南可參考呢?
有時也會在新聞上看到寶寶被捂得太多而生病甚至危及生命的事,可見盲目春捂也不太合適,只會坑娃。
小孩子的體溫調節中樞發育還不完善,對環境溫度的調節能力較差,若是捂熱的時間太長,容易引發“捂熱綜合徵”,缺氧、脫水,嚴重者還有因呼吸、迴圈衰竭導致生命危險。
除了“捂熱綜合徵”,悶熱潮溼的衣物貼著面板,也易引發面板病,長時間體溫過高可能會使寶寶的大便乾燥。
春天氣候由冷到熱轉變,為了讓孩子的身體適應這一過程,適當捂一捂是可以的,但給孩子穿衣別忘了“兩暖一涼”的原則,這可是經過科學和現實驗證的。
“兩暖一涼”原則的內容:一.兩暖
①肚肚暖
棉質的內衣柔軟吸汗,在家中要時常穿著。無論室內冷熱,睡覺時都要把小肚皮蓋好,若寶寶有踢被子的習慣,可以選擇睡袋或是穿個小肚兜。
外出時可以給寶寶穿一件薄薄的小馬甲,既不影響手腳活動,也能護住前胸和後背。
②腳腳暖
給寶寶穿上純棉吸汗的棉襪子,外出的鞋也要是輕便透氣的,尺碼要適合寶寶,不能買太大的,否則會影響走路。
二.一涼
頭部涼
人身體中的熱量有1/3從頭部散出,若頭部太熱,會令孩子不舒服,頭暈、哭鬧。
如果家長髮現孩子總把戴上的帽子扯掉,臉蛋也紅通通的,就應該給孩子換一頂薄帽子戴,或者不戴。
當然,如果帶寶寶出門,帽子還是要戴上的。
給寶寶穿衣,還要避開三個誤區1、摸手腳溫度添衣
爸爸媽媽摸到寶寶的手腳涼了,就覺得是不是冷了,多添點衣服吧。
卻沒想到,寶寶的手腳涼只是因為血管末梢的迴圈較差,並不是因為衣服穿得少,這樣判斷並不準確。
想知道寶寶是否真的冷,不如搓搓他的手心,或者直接摸後頸,如果溫熱沒有汗液,就說明衣物穿得正好。
出汗說明衣服穿多了,涼說明寶寶有點冷。
2、看額頭出汗就減衣
這也是錯誤的,出汗是人體自我調節體溫的方式,若此時急急將衣服脫掉,反而會使寶寶受涼。
應該先讓寶寶安靜下來不要亂動,擦乾額頭及後背的汗水,等不出汗了再換上薄衣服。
3、因為著涼了所以才打噴嚏
感到冷的時候確實會打噴嚏,但並不一定所有打噴嚏的情況就是冷,很可能只是溫度的變化刺激了鼻子,或者受到了粉塵的刺激。
若寶寶只是打幾個噴嚏就停了,或是有短暫的鼻塞、流鼻涕現象並不需要擔心,不分時段的多次打噴嚏,長時間鼻塞、流鼻涕,才需要去醫院看看是否真的感冒了。
接下來是具體實施的小貼士:與成年人相比,孩子的體溫自動調節能力稍差,因此在日常穿衣上爸爸媽媽們需多注意。
正常情況下,孩子穿多少衣服可根據大人的穿衣情況做參考。
孩子與成人的穿衣標準對比:
相同溫度,新生寶寶要比成人多穿一層衣物。
未滿週歲的寶寶,頸部溫度較熱而手腳微涼,說明是衣物正好。若手腳溫度也很熱,就是穿太多了。
1-3歲的寶寶活潑好動,可以比成人少穿一件衣物。一來,他們的新陳代謝本就比成人快,二來也容易出汗,穿太多不透氣反而容易生病。
寶寶3歲後,基本都可以正確表達自己的冷熱需求,家長不妨多聽聽孩子的感受。
TIPS:
♦ 早晚溫差大,出門時多帶一件外套,方便隨時穿脫。
♦ 帽子遮陽又擋風,出門一定要戴上。
♦ 室內溫度較低,進屋後緩緩再脫衣、摘帽子。
♦ 純棉面料吸汗又透氣,柔軟親膚最適合您的寶貝。
♦ 腳部易出汗,別忽視,及時換上乾爽的襪子。
給寶寶穿衣服要上薄下厚,記住兩暖一涼。若溫度適宜的屋內,要讓頭部保持清爽,但無論何時,肚子和後背都要重點保暖,還有腿腳也易受涼,要穿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