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身邊不少父母抱怨,“現在的孩子真是越來越難管了”。
當孩子出現問題時,父母第一反應都是無法理解,只覺得是孩子出了什麼問題。
李玫瑾教授說過:“當你發現孩子很難教育時,其實問題很早就有了。”
孩子的問題往往是大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種心理或行為問題,一定和父母的行為有關,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
教育路上,很多父母自以為“為孩子好”的教育方式,其實都是錯覺,父母一定要儘早認清。
你以為是在教育孩子
其實是在教育自己
莫言曾說:“中國的教育,當務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
總是千方百計想著改變孩子,卻從不反思自己,是為人父母最容易犯的錯。
家庭是孩子最好的課堂,父母是孩子永遠的老師。
若父母不能給孩子做好榜樣,很多教育都是無用的。
曾經有一項研究發現:7歲以前的孩子是一個全然的“感知器官”。
他們的眼睛就像錄影機,耳朵就像收音機。
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會照單全收。
你若面目猙獰,孩子也會喜怒無常;你若勤奮好學,孩子自然努力上進。
所以,真正影響孩子的,不是你怎麼教育孩子,而是你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兒童文學家鄭春華,曾因《大頭兒子小頭爸爸》被大眾熟知,她的兒子是個學霸,女兒也考上了英國最好的高中。
有人向她請教育兒心得,她卻說:
“兒子從小就不在身邊,是他自由成長的;女兒我只負責陪她玩、給她讀書,學習的事情也從未管過。”
可深入瞭解後才發現,她並不是不管,而是將言傳身教踐行到了極致。
為了寫好一個小學生的角色,她跑到小學校園與孩子們一起上課,一起遊戲,親身體驗。
有了女兒以後,她成為了全職媽媽。在陪伴女兒的過程中,她記錄了十幾本女兒的成長日記,繼續創作。
週末的時候,她們家從來沒有人看電視、玩遊戲,多數時間都是在閱讀。
她相信,只要修煉好自己,孩子的成長便自然可以水到渠成。
如今,兒子在工作上熱情鑽研,女兒在學校勤奮努力。
白巖松說:“好的父母,51%控股。”
天天捧著手機的父母,很難讓孩子信服;
天天在家打麻將的父母,也很難教會孩子讀書。
父母的修養,是孩子的土壤;父母的言行,藏著孩子的未來。
真正好的教育,應該是父母透過孩子這面鏡子,不斷反思、修正自我,為孩子做好示範和榜樣。
你以為富養的愛
其實是溺愛的害
一位心理學家講過一個真實故事。
“曾有個女孩跑來問我:覺得自己掙錢好少,想找份兼職,能做什麼呢?我告訴她:你看看這附近的服裝店、小餐館之類的,有很多都在招工。女孩很不屑:讓我幹體力活兒?”
心理學家說,很多年輕人都抱著和這個女孩同樣的心態,他們家境並不富裕,卻從小吃好的、用貴的,被父母養得又懶又虛榮。
有些都已經二十多歲,自理能力卻基本為零,內衣內褲都是爸媽洗,甚至連最簡單的蛋炒飯都不會做。
有人說,中國式父母:富養孩子,窮養自己。
寧可自己穿著99塊錢3件的地攤貨,也要給孩子穿一身名牌;
明明月薪3千,卻捨得給孩子買上萬塊的手機和電腦;
只是普通的工薪階層,卻要送孩子上昂貴的私立學校。
“別人有的,我的孩子也一定要有。”“我們累點苦點沒什麼,不能虧待了孩子。”
可是,愛孩子,就是砸錢嗎?
父母對孩子有求必應、傾盡所有,只會養出一個又一個不能自理、不懂感恩的白眼狼。
16歲的劉思琪,從小被媽媽“富養”長大,吃飯要人喂,衣服要人穿,除了揮金如土什麼也不會,妥妥的“巨嬰”;
已經結婚的女兒,隔三差五就向做環衛工的母親要錢,不給就直接動手。
教育專家馬卡連柯說:“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
當富養失去底線,當愛沒了限制,就會成為扼殺孩子最鋒利的刀子。
演員熱依扎最近在採訪中談到對孩子的教育,她說自己最重視的,就是教育和健康這兩點。
“我不會給女兒過多物質上的東西,但我會給她買很多書;朋友家用過的一些衣服之類的,我也會拿來也給她用。”
正如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酈波所說:
你見過哪一個人才不需要經歷人生坎坷?孩子需要有正常的磨礪,而不是隻給他各種卓越的物質條件。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不是給孩子錦衣華服,讓孩子飯來伸手,而是懂得對孩子在物質上剋制,在精神上慷慨。
心中無缺即是富,內心富足,才是父母給予孩子一生的財富。
你以為的挫折教育
其實是在製造痛苦
在知乎上看到過這樣一個問題:
“怎麼讓家人明白,冬天故意用電動車送孩子上下學,是為了偶爾讓孩子吃點苦,而不是害孩子?”
諸如這類父母,對所謂的“挫折教育”深信不疑。
他們認為,現在的孩子日子過得太好、心理承受能力太差,所以就要多打擊、多受挫,否則以後難成大器。
曾經有這樣一則影片流傳網路。
女兒皺著眉頭問爸爸:
“爸爸,你有一個缺點,知道是什麼嗎?就是你有時候總是會讓人不開心。爸爸,我覺得這樣不好,你能改掉嗎?”
“不能!”爸爸的態度斬釘截鐵。
“我就是要讓你現在經常不開心,以後你才不容易崩潰。你不可以做溫室裡的花朵,否則以後你到進入到社會就無法生存......”
接下來小女孩的一句話,讓人警醒:
“可是,小孩子如果老是不開心,就會得一種不開心的病啊,會變老的。”
心理學家武志紅在《家為何會傷人》這本書中曾提到:“孩子的挫折教育不是不需要,而是不能額外和附加,否則就會演變成傷害。”
刻意製造的挫折教育,不是教育,而是對孩子最大的折磨。
在一檔綜藝節目中,一位媽媽將12歲的女兒丟在沙漠,“鍛鍊”了三天三夜。
當媽媽驕傲地談著她的“挫折教育”時,女兒卻說:
“以後我遇到困難,不會因為那三天三夜的痛苦變得堅強,我只記得你當初是怎麼虐待我的。”
你以為你是在教育孩子,其實你只是在給孩子製造痛苦。
父母刻意製造的“挫折”,孩子感受到的除了貶低、忽視和不安,別無其他。
而真正的挫折教育,是父母在孩子遇到困難時,陪著孩子一起面對,想辦法激發孩子的潛能,鍛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唯有這樣,孩子才能越挫越勇。
你以為的靜待花開
其實是不負責任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而已。真正的園丁不會在意花開的時間,只會默默耕耘,靜待花開......”
這段話一直在網路上流傳,讓無數父母趨之若鶩。
然而,他們大多數只看到了“靜待花開”,卻忽略了“默默耕耘”。
父母若把把靜待花開,當做撒手不管,把釋放天性,當做包庇縱容,最後只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作家毛南見過一位媽媽,一直奉行所謂的“快樂教育”,放養孩子。
幾點起床、幾點睡覺,全都不管,就連成績也從不過問。
三年之後,孩子成績墊底,沒有任何拿得出手的特長,被其他同學遠遠甩在了身後。
甚至孩子還迷上了遊戲,上學就遲到,上課打遊戲,每天玩手機的時間超過了8小時,甚至還偷偷往遊戲裡充了幾千塊錢。
教育孩子最怕的,就是父母撒手不管,還把它當成靜待花開。
你只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多麼優秀,卻沒看到他背後奮力託舉的父母。
你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出口成章,卻不知他的父母每天堅持陪他閱讀;
你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多才多藝,卻不知他的父母從小就培養孩子特長,週末輾轉好幾個興趣班;
你羨慕別人家的孩子體育好、身體棒,卻不知他的父母1歲帶他游泳,3歲帶他跑步,只要有空就去戶外活動。
如果你什麼都沒做,就別怪孩子一事無成。
如果你什麼都不管,就別怪孩子離經叛道。
好的父母,從來不會當甩手掌櫃。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但千萬別忘了,花朵之所以能夠美麗綻放,離不開園丁日復一日地澆水、殺蟲、施肥。
請不要把靜待花開,當成自己不負責任的藉口。
白巖松自一次採訪中說道:
“我認為中國教育,首先最值得吐槽和抱怨的是家長。我們的父母總是在抱怨孩子,在說學校和社會的原因,然而有多少父母是自己也在學習和進步?”
絕不是生理上當了父母,我們就能天然成為合格的父母。
教育最關鍵的,是父母願意把養育孩子,當成自己的修行路。
如果只是一味抱怨孩子、指責孩子,那你永遠也成為不了好父母。
父母也需要成長,需要反思,倘若一直以錯誤的方式教育孩子,影響的是孩子的整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