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你希望你的孩子更愛讀書,還是更愛玩遊戲?

我想幾乎沒有人會選擇讓孩子玩遊戲,因為支援讀書正確的人實在太多了,這些人中不僅包括比爾蓋茨、巴菲特、孔子、博爾赫斯,還包括乞丐、盜賊、小偷、強姦犯,甚至不愛讀書的人……

讀書比玩遊戲對孩子更好,幾乎是全人類的共識。

但假設你生活在另一個平行時空,這個時空裡的世界和我們周圍的世界並無二樣,唯一的差別就是:在這個時空裡,電子遊戲出現的時間比書籍更早。

在這個平行世界裡,孩子從小到大都是透過遊戲來學習的。

突然有一天,有一種叫書籍的怪誕事物出現了,從此讀書成了一種時髦的學習方式,成了一部分先鋒父母的教育方法。

這個時候,媒體們會如何評價「書籍」這個新生物種呢?

最近,社會上出現了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大家叫它“閱讀”。人們會開啟一本冰冷的紙質集合頁,然後一動不動地看幾個小時。

我們對這個新風潮,應該心生警惕。

首先,閱讀很容易讓孩子喪失動手能力。

在遊戲裡,孩子會調動起眼耳手等全部感官,而閱讀只是盯著一串串靜止的文字,調動起大腦一部分功能,久而久之,孩子可能會變成空想家,而不是實幹家。

其次,閱讀容易讓孩子變得孤僻。

遊戲、尤其是大型遊戲,孩子們通常是團隊作業,共同去完成一項學習任務。孩子們在遊戲裡,會養成團隊協作的意識,懂得相互配合才獲得真知。

但閱讀是非常個人的行為,一旦越來越多的孩子喜歡上閱讀,他們將變得難以相處……

——《新聞週刊》

當你讀完這篇抨擊閱讀的時評後,是不是有“竟然很有道理”的感覺?似乎閱讀才是危險的教育方法,玩遊戲才是教育的正途。

為什麼你會產生這樣的認知錯覺呢?如果用一個公式來表達其中的秘密,這個公式就是:

認知上的共識=認知底色+認知焦點

你可以用這個公式,來解釋任何新生的事物和行為。

比如,在疫情初期,所有兒女們最頭疼的一件事是:如何勸說父母戴口罩?

疫情剛剛爆發之時,這個問題曾一度登上微博熱搜,年輕人勸說父母出門戴口罩,就差以死相逼了。為什麼父母如此倔強?是他們不怕死嗎?

在父母當時的認知裡,疫情的嚴重性是這樣的:

但是,在我們的認知裡,疫情的嚴重性是這樣的:

從事實上看,代表紅色疫情的色塊是一樣的大的。但因為我們和父母的“認知底色”不同,我們看著扎眼的色彩,在他們眼裡是正常的。

所謂的認知底色,就是人們對一件事以為常的認知;

所謂的認知焦點呢,就是人們會特別關注那一部分。

回到我們最開始的例子,你之所以一瞬間覺得“閱讀對孩子教育效果不如遊戲”,就是因為我將“遊戲是正常的學習方式”設定為認知底色,並把認知焦點選擇性地放在了閱讀的壞處上。

當我們在兜售一樣東西時,比如一個品牌向消費者安利一款新產品,經紀公司向媒體推介新培養的藝人,我們常常失敗的原因不是沒有說清楚賣點,而是還沒有向別人勾勒出這件事的“底色”。

01 認知也需要消化時間

02 認知需要解除防備

03 認知也可以被“拼多多”

01 認知也需要“消化時間”

——如何無聲無息地改變一群人的觀念?

我們知道,美國是一個崇尚“自由和民主”國家。“自由和民主”這個詞如果換個說法,就是美國人民比較有個性,很不喜歡被政府“統一安排”。

二戰期間,美國政府就很難號召士兵,為了國家這個大我去犧牲小我。

講了認識共識的公式後,大家應該知道:有效的做法不應該是向士兵強調保衛祖國有多重要,而是要在美國士兵腦海裡填充“為祖國獻身”的認知底色。

美國政府也很聰明,他們想到的做法是:斥巨資拍攝了戰爭宣傳電影,把為祖國獻身計程車兵渲染成英雄。

當美國政府把這些電影放給士兵們看過後,他們找來調研機構,調查士兵觀看這些電影后,有沒有增強為祖國獻身的熱情。

結果讓美國政府大失所望:士兵們看完電影后,沒有提起一點戰鬥熱情。

但是9個星期後,調研人員重新又做了一次調研,事情出現了神奇的轉折:看過電影計程車兵,比沒看過電影計程車兵,有更高的戰鬥熱情!

9個星期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時間會讓電影在美國大兵心理開花結果?

這9個星期裡其實什麼都沒有發生,唯一發生的事就是“遺忘”。但是電影裡有些事被大兵們遺忘了,有些事則被模糊地記住了。

剛看完電影,大兵們明確地知道這部電影是美國政府的宣傳工具,但是9個星期後,大兵們遺忘了這件事,但模糊地記住了電影內容。

也就是說:人們忘記資訊從哪裡來,要比忘掉資訊本身更快一些。

心理學家猜測,這種現象的發生是因為資訊源是一種很抽象的東西,比如人名、媒體名,但是資訊裡的內容卻是具體可觸控的。

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往往只會記住內容是什麼,而忘記這個內容是從哪看到的。

這個心理學現象告訴我們:改變人的“認知底色”是需要時間的。隨著時間的發酵,人們才會漸漸忘記意圖、目的、動機這些有利益色彩的東西,而完全相信內容本身。

所以,“怕上火喝王老吉”為什麼會影響我們?如果理智地看,“怕上火喝王老吉”完全是不嚴謹的論斷,“怕上火去拔罐”才是真相。

但經過漫長的時間,你已經忘記了這是一條有商業目的廣告,無知覺地把這句話當成了一句“常識”。

這是第一條原則,要想重構人們的認知底色,就要給認知消化時間,讓大腦在遺忘中卸下防備。

說到卸下防備,這不止可以透過“認知底色”來完成,也可以透過調整“認知焦點”來實現。

02 認知需要解除防備心

——如何讓別人順從你的意圖?

來,做個測試題。

你和女友逛街,女友問你:剛才有個女孩穿了一件GUCCI的襯衫,我也買一件行嗎?

A行啊,你穿什麼都好看

B我給你買一件

C我沒注意啊

請問:正確的選項是什麼?

選A,你是在送命。

選B,可以考慮原諒。

選C,過關。

這道題真正在問的是:剛才路過了一個美女,你有沒有偷看人家?所以,沒有選C的男人都反省一下自己。

男人們經常感慨女孩子心思難猜,但如果女孩直接問:你剛才是不是偷看美女啦?男人們當然不會承認。

所以,女孩子是透過隱藏真實的“認知焦點”,去卸下男友的防備心理。

這道題其實和美國政府給大兵們放電影一樣,電影沒有任何一句臺詞會說“請為祖國獻身!”,但電影裡的英雄故事會渲染這種情緒。

如果想讓別人和你達成共識,我們要做的往往不是講清楚利弊,而是隱藏你的真實意圖。因為我們對任何新事物、新觀念都有很大的防備心理。

PUA組織,有個約陌生女孩的方法,據他們自己說百試百靈。

當這群PUA學徒透過社交軟體聊上了一個女孩時,他們自然想約女孩線下見面,女孩們一般都會拒絕,至少也會猶豫。

但是,當PUA學徒們提議把約會地點定在地鐵上時,女孩們一般就同意了。

“我們就在地鐵上見面吧,如果你覺得討厭我,你下一站就可以下車。如果你覺得咱還能聊下去,就多坐幾站地,一直坐到‘浮世會’吃飯看電影……”

我們在網上發現一個聊得來的網友,不見面的理由當然不是不喜歡,而是害怕見面的尷尬。PUA學徒們正是抓住了這種心理,才使用了這樣伎倆。

“地鐵約會”對於女孩子而言,“認知焦點”不在約會,而在於地鐵。

這是一種思路的轉變:你想說服別人或宣傳一種價值觀,最重要的不是訴諸利益,而是解除對方的防備。

具體的方法有很多種,我們可以留在「番外內容」裡分享。

消除防備最簡單的方法是:提供兩個“意圖”,一個明顯的意圖,一個隱藏的意圖。可以學著把對方的認知焦點放在放在“隱藏的意圖”裡。

假如你是個大齡男青年,相親遇到了一見鍾情的女神,你如何告訴對方,你有房有車有存款、還為人靠譜?

關鍵是,你的表達還不能讓女孩子認為你是“自我感覺良好”、“喜歡炫富”?

“最近一哥們婚房裝修,滿屋子都是甲醛味,兩口子暫時搬到我家住了,我把大臥室留給他們,小臥室留給他們家貓主子,我自己慘兮兮地住書房……還得幫倆人搬家,搬家公司的一大卡車都沒裝下他們家的東西,我又開車給他們拉了兩趟傢俱,車劃壞了好幾道口子……”

“這麼慘啊……”

“沒事,反正我計劃今年換輛新車,我那哥們計劃買輛二手車,我就把這輛買給他!他敢不要就絕交!”

“哈哈……”

在這段描述裡,明面的事實是“幫哥們搬家”,隱藏的事實是“你有三居室房子、一輛車、有閒錢、為人仗義”。

這是第二個原則,想要別人接納你的意圖,就要調整對方的認知焦點,從而解除對方的防備心。

03 認知也可以“拼多多”

——《大話西遊》是如何從爛片之王變成影視經典?

1998年,《大話西遊》的導演劉鎮偉接到了王家衛的電話,王家衛告訴他:《大話西遊》在內地火的不得了。

劉鎮偉當然不信,因為沒有人比他更瞭解《大話西遊》已經僕到了什麼地步。

《大話西遊》是周星馳的公司——彩星電影的開山之作,投了4500萬人民幣,票房僅能收回成本,直接讓彩星關門大吉。

當時,還找來了作曲大師趙季平來做電影配樂,就是那個寫《好漢歌》的作曲家。趙季平非常不喜歡《大話西遊》,做完配樂後,求片方不要在字幕裡給自己署名,因為怕丟人。

當時的香港影評人和觀眾對《大話西遊》也是口誅筆伐,很有把《大話西遊》評為史上第一爛片的趨勢。

劉鎮偉有一天在餐廳吃飯,隔壁桌在聊《大話西遊》,劉鎮偉立刻跳起來結賬走人,因為“就是怕他們認出來我就是劉鎮偉……”

《大話西遊》已經爛到這種地步,那個墨鏡王居然說在內地火啦?劉鎮偉第一反應是:這肯定是王家衛騙他出去拍片的藉口。

但幾個月後,周星馳打來電話,也說了同樣的話。於是,劉鎮偉認真打聽了一下,發現《大話西遊》的盜版VCD在內地已經賣瘋了。

從香港影史第一爛片到80後的愛情聖經,《大話西遊》的逆襲是如何完成的呢?

《大話西遊》在中國內地爆紅是在1997年,那一年發生了什麼?

1997年,中國人終於可以撥號上網了,當時大家上網主要的娛樂方式是聊天。

當時的論壇和聊天室都是有房間分類的,比如“風行影視”、“職場江湖”、“談情說愛”……《大話西遊》就成了中國初代網民在聊天室裡繞不開的話題。

唐僧居然是個嘮叨大王,會唱“only you”;

“你看那個人,好像一條狗啊……”這句臺詞導演到底想表達什麼意思?

可以說,《大話西遊》的劇本不僅是由劉鎮偉周星馳等人創造的,也是由數以千萬的中國網民共同填充的。

在網路時代,內容的創造者不僅是作者還有讀者,不僅是導演還有觀眾。可以激發使用者主動填充的內容,才能得到更大的認可。

很多默默走紅的內容,都是暗合了這個規律。

2020年,最火熱的劇目是《隱秘的角落》,《隱秘的角落》為什麼大火?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也是一部激發使用者主動填充內容的劇目。

看過紫金陳原著小說的人知道,《隱秘的角落》其實是一個充滿暗黑色彩的故事。故事主人公張朝陽是一個外表乖順、但心機深沉的boy。

同父異母的妹妹命懸一線,見死不救還作偽證;

誘導殺人犯去謀害自己的小夥伴;

發現爸爸偷偷給自己錄音時,面不改色地撒謊……

或許是主人公的思想不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導演把這一切“黑化的證據”都巧妙地“藏”在了劇情裡。看《隱秘的角落》不僅是在觀賞一個影視故事,還在尋找一個個謎題和暗語。

於是,網路上就掀起了一場起底張朝陽、解讀劇情細節的熱潮,觀眾在主動參與劇情的填充和完善。

與《隱秘的角落》有著同樣色彩的熱劇還有《陽光之下》和《魔道祖師》。

《陽光之下》的主人公是一個變態性虐狂,故事前半程是男主虐女主,後半程是男主愛上女主後,女主又開始虐男主,故事尺度比《五十度灰》還大膽。

這樣的故事自然也沒法正常上映,所以導演和編劇做了很多微妙的調整,暗示了很多辣眼睛的劇情。

而《魔道祖師》的成功,除了找來肖戰和王一博兩個人氣王做男主之外,還因為這部劇把耽美拍成了兄弟情。女粉絲們看著兩大帥哥互訴衷腸、你儂我儂,從而腦補出很多電視劇之外的羞羞情節。

這就是第三個原則,用不完整的內容,激發使用者主動填充的慾望,從而得到更大的共識。

結語

每個人的大腦,可以說是一方宇宙,也可以說是一口井。精確點說,是時而像一方宇宙,時而像一口井。

當我們抬眼看這個世界時,其實每個人都在“盲人摸象”,只不過有時摸清了輪廓,有時只摸到了區域性。

所以,在一個參差的世界裡,共識尤其艱難。甚至我都不知道,我的認知公式是否和你達成了認知上的共識?

認知上的共識=認知底色+認知焦點

5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這個世界正在悄悄獎勵有教養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