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朋友在跟我聊天的時候,談到了對一款很熱門的兒童聽書APP的反感。
朋友說:“我特別不贊成孩子透過收聽這種廣播節目來獲取知識。”“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受?”我問她。她說:“因為孩子在這個過程當中,自己本身並沒有充分地發揮主觀學習的能力。聽廣播故事就像娛樂一樣,別看講的是《三國》還是《水滸》,這些典籍可能就滑進了他的腦子裡,然後一大部分都沒有去記住,而是隻殘留了一點點。”
朋友說,嚴格說來,其實所謂的用聽廣播的方式去學習,只能算是一種“娛樂”!“而且還很容易上癮。因為孩子們的大腦已經在這個過程當中學會了偷懶,而家長還天真地以為孩子在這一過程中學習了知識,但事實上很可能收效甚微。”
朋友繼續說,如果孩子僅僅是停留在聽廣播的方式來學習,他就沒有真正養成一個好的閱讀習慣,學習的耐心變得匱乏。那麼,孩子也難以養成好的學習和思維習慣。
“而你要知道,在學齡期間,孩子們最重要的功課就是養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能坐得住,靜下心來,主動閱讀,在閱讀的過程當中,調動大腦的思考能力,體會到思考的樂趣。”朋友繼續分析說,“沒有難度的學習不能稱為真正的學習。”
這一席話確實讓人深思。此前有專家撰文說,孩子聽書只是碎片化的,斷斷續續的。而聽到的東西在記憶當中,也呈現出來碎片化的狀態,因而學到的東西既不繫統也不邏輯。
看起來,孩子聽了很多知識,實際上他們只是“知道”了,並不是真的“懂”了。如果要想讓孩子獲取真正的知識,他必須學會自主閱讀,在閱讀的時候,大腦不斷整理和攝入知識點,透過畫重點、歸納總結、提煉等等邏輯思維方式,最終才能把書裡面的知識點,建立成一個宏觀的知識系統,只有系統化地理解和記憶,才是真正的學習。
有一位推廣家庭閱讀的達人也談到了兒童用有聲書學習的負面作用:
首先,長期聽有聲書,會導致孩子只會聽不會讀。
這就和學英語最後學成了中國式英語一樣,會聽但是表達不出來。聽和讀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行為活動,聽有聲書培養的是聽的能力,並不培養讀的能力,孩子只聽不讀,閱讀能力根本就得不到發展。
其次,影響孩子的專注力。從傳播學資訊接觸的角度看來,人們接受聽的媒介如廣播、音訊等不需要專注,因為聽的時候,孩子可以同時做別的事情。
那麼問題來了,不需要投入視覺注意力、思維注意力,孩子當然可以一心兩用甚至一心“三用”,邊玩邊聽是很難培養出專心做一件事情的習慣。
某種程度上,聽有聲書一類的活動,正是造成孩子專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最後,用“聽”的方式來學習,還助長了孩子的惰性。
怎麼理解呢?這位專家表示,聽有聲書所需要的專注程度、投入程度都非常低,相比紙質閱讀,對孩子來說是一件相當輕鬆省力的事情。
讓孩子習慣瞭如此輕鬆地讀,他就很難自己去讀書。畢竟,自己主動讀,還要主動思考呢。
認知心理學認為,人類在看影片、聽音訊、讀書時,耳朵、眼睛等感官會傳載進入大量的資訊。但是!這些資訊雖然海量,但它們能維持的時間不過是幾秒或是幾分之一秒——這就是感覺記憶!
感覺記憶很容易轉瞬即逝,就像浮沙一樣並不紮實。如果大腦不對這些資訊進行加工、整合、提取、思考等,感覺記憶無法轉換為大腦中的長期記憶,這就是“假學習”,你以為你學習了,其實你沒有。
學習,本身就是一種“痛苦”的事情,快樂不了!
法國著名的認知神經科學家讓-菲利普•拉夏在其著作《注意力:專注的科學與訓練》中,總結了近10年認知神經領域的科學成果,他從人的注意力角度解答了學習和快樂之間的聯絡:
1、長期處在快樂狀態時,人會更不願意做長遠投資,比如學習。2、當識別到錯誤時,人的學習能力會更強。
這麼一看,學習還真快樂不起來。
如果孩子習慣了透過聽書的方式來學習,大腦就會自然逃避閱讀的學習。長此以往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
看完這篇文章,你還願意讓孩子用聽書的方式進行所謂的知識學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