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寫作業怎麼辦?孩子不聽話怎麼辦?威逼利誘是最常被利用的手段。經常聽到這樣的對話“寫完作業就可以看動畫片(玩、吃東西、買......)”、“不聽話就不可以……”。
用威逼利誘的方式“陪”孩子寫作業的家長可能還覺得效果挺不錯。
真的如此嗎?
斯坦福的心理學家馬克.萊帕做過一個實驗,請兩組小學生畫畫,一組事先告知畫後會有一個獎章,另一組沒有任何承諾。幾周後,再給這些學生紙筆,結果發現,獲得獎章的學生比其他學生花在畫畫上的時間少。
為什麼?
萊帕認為:得到獎章的孩子可能認為只有做不喜歡的事情才會得到獎勵。
結論:如果想讓孩子去做喜歡的事情,獎勵會削減樂趣,並讓他們失去繼續努力的動力。
這時候可能很多家長蹦出來說,那是喜歡的事,喜歡的事情當然不要獎勵,但是不喜歡的事情總得有獎勵才行啊,要不孩子不幹啊。
是這樣嗎?
為了找到答案,《一本正經又怪誕的行為心理學》作者懷曼斯做了一個研究:兩組人員要花一下午時間去公園撿垃圾,一組有豐厚報酬,一組只有象徵性獎勵。完成勞動後,對滿意度打分,滿分10分。結果有豐厚報酬的一組平均2分,另一組8.5分。
分析:大家心裡可能會有心理暗示:人們更願意為做無趣的事情付出更多金錢,做喜歡的事無關金錢多少。
逆向思考,需要做的事情已經存在,給予獎勵更多會使人認為這事無趣,只是任務,反之,獎勵少的會讓人認為這事有趣有意義,所以獎勵自然少。
研究顯示:過度獎勵會適得其反。
還有不少研究實驗顯示,獎勵短期有效,長期反而會產生消極影響。
今天孩子不寫作業你用一顆糖一個電玩搞定,那一年後,三年後、若干年後你用什麼來搞定?
長此以往,家長會無意識的培養孩子完成作業就是為了得到某種獎勵或避免某種懲罰,目標有悖初衷,方向偏離,再努力又有何用?
沒有自發的力量就很難持續完成好一件事。
那如何讓孩子自發的完成作業呢?
首先,培養孩子作業是自己的事情的認知。
幼兒園起,最晚儘量不超過三年級就開始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從生活的小事著手,比如穿衣吃飯睡覺,再延伸到作業,剛開始可以稍做提醒,到孩子認字知道看題目後家長請離場。如果孩子不做,讓他接受在校的懲罰,回家再一起探討解決之道(切記不要挖苦諷刺孩子)。
其次,適度的獎賞。
這個最容易做到,但是把握好度,否則如前所說,過度獎勵適得其反。
現在很多課外班採用積分制兌換禮物的方法我覺得還不錯,既讓孩子有持續努力的動力,又能適當延遲滿足。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及時反饋和鼓勵。
比如一個孩子寫作業,今天比昨天錯得少,表揚他比昨天更仔細了,甚至可以表揚他的學習能力有進步了,掌握的內容比昨天更好……
第四點,遇到困難,一起分析解決。
有人可能說了第一點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現在怎麼又一起?
這兩點不矛盾,有自理的意識但是遇到困難求助的時候家長就一定要和孩子來分析解決。因為有些困難可能會超越孩子的認知了。
分析的過程請勿主觀臆斷,不要用諸如“一定是馬虎!上課不認真!不仔細!笨!……”的話來抨擊孩子的自信。如果在分析的過程中忍不住生氣請告訴自己生氣是因為自己不能管控自己的情緒,和孩子無關。
分析要客觀並尊重孩子的感受,比如孩子總是在一個字,一個發音上出問題,說不會,相信孩子,可能是孩子真的不瞭解沒掌握(切記,別說孩子笨不長腦子之類的話,我一再強調這點是因為總是看到很多家長就是這麼簡單粗暴),那就尋找能讓他理解的方式,透過一個遊戲,或者情景帶入等等都可以。
孩子不是吼出來的,更不是罵出來的。
學會這四點,孩子的作業就不用愁了,保持母慈子孝的風平浪靜也不會再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