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讓”是中華傳統美德中的一種,父母教孩子的時候,總是說要謙讓、禮讓。

孔融就一讓成名,因此佳名傳千古,被奉為典範。

最新最新一期奇葩說,卻提出了這樣一個辯題:父母該不該教哥哥姐姐讓著弟弟妹妹?

似乎很多人覺得大的讓著小的是天經地義。但正如奇葩說的先導片裡孔融哥哥說的:憑什麼?

我是個獨生女,父親滿腹經綸,母親也讀書不少。一直以來,他們對我的要求都很嚴格。

書要擺在固定的地方,吃完飯馬上就要洗碗,超十二點回家絕對不行……

當然,他們對我的教育少不了“讓”。

我細細想想,父母教我的“讓”,確實產生了深遠影響。

小時候的“讓”,造就我今天的“不讓”

我是獨生女,按道理,我沒有弟弟妹妹,父母不能要求我總是讓。

然而,思想傳統的父母,懂事才是他們衡量我的標準,很多時候我都要讓著別人。

隔壁家小孩子來我家玩,他喜歡我的陀螺,他想借回家玩,我不讓。

父母教育我:你要懂得讓。有玩具不懂得分享,容易沒朋友。

小時候的我會害怕以後沒人跟我一起玩,我把陀螺讓出去了。隔壁小孩把陀螺帶回了家,再也沒還給我。

父母還是教育我要讓:不跟隔壁家小孩子計較。

於是,我小時候有很多珍愛之物,在父親母親的教育之下讓了出去。

長大了,當我有了自己的房間,當我能有點自己喜歡的東西,我都會把它收回我的房間裡,藏好。

長大後的我,成了吝嗇的人。儘管有時候我並不缺這樣東西,但我絕不想把它讓出去,只因為小時候我失去了太多我喜歡的東西。

小時候的“讓”,造就我今天的“退讓”

父母教育我的讓,讓我失去很多自己喜愛之物的同時,也讓我明白,在他們面前,我喜不喜歡不重要,我說什麼也不重要。

反正我喜歡的東西,只要他們認為不重要,或者是基於禮貌非得讓出去,我都沒辦法留下來。

於是,我變得不敢表達我的喜歡,不敢表達我的意見,因為知道表達了也沒有用,還會讓父母責備我不懂事。

小時候種下的種子總能生根發芽,長大後的我,情況並沒有好多少。

工作上、生活中,我都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意見。

大家都在爭的東西,我肯定是要往後退的。遇上別人問我要不要,我的回答通常都是:我都行,我都沒問題。

時至現在,我仍然不懂得表達自己,對自己喜歡的也不敢爭取。

生活中的我,大多數時候只懂得“退讓”。

小時候的“讓”,造就我的不懂拒絕。

不懂得拒絕,這絕對是我性格中極大的一個弊端。

小時候,和別人發生衝突時,父母總是教我:你要讓著別人,做人不能太計較。開始時我總是暗自委屈,事情多了,我開始變得麻木。

父母覺得“讓”是高尚,可以息事寧人,可以與人和睦。

但正如奇葩說裡說的,我喪失了我的邊界感。我不懂得拒絕別人。我容易委屈自己來換取別人對我的肯定。

在父母“讓”的教育下,我形成了討好型人格,生活的委屈,自己如悉的收下。

人到中年,我仍然是個不懂為自己解釋、不敢爭取自己的喜歡、也不懂得拒絕別人的人。

如果時間可以重來,小時候的我被父母教育要“讓”的時候,我要問“憑什麼?”

父母總覺得哥哥姐姐讓弟弟妹妹是本分,大家都覺得強者讓弱者是美德,但是請不要把貌似強的人教育成一個弱者。

教育孩子“讓”時,也請多思考“憑什麼”

6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春季長高黃金期,這3點能幫助孩子長高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