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都在說,孩子在小時候是無條件的愛自己的父母的,如果你深入挖掘孩子的內心,一定會感動到流完這一輩子的淚水。說這句話的意義只想讓大家明白,在很多時候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們要學會在孩子面前控制情緒,並且有必要去理解孩子做任何事情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我相信沒有天生的壞孩子,做了錯的離譜的事情背後一定有著關於愛的原因。孩子打碎了杯子,面對滿地碎屑你抓狂大吼,而你不知道的是,孩子只是看著你很累,想端杯水給你喝而已;你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孩子扯痛了你的頭髮,你抓狂大吼,而你不知道的是,孩子只想給你梳一個像她一樣漂亮的小公主髮型而已;太多太多發生在我們和孩子身上的事情,發怒的根本原因還是我們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因為我們已經慣性的根據自己的主管判斷來辨別是非。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把自己犯下的錯誤歸結到孩子身上,然後通過發火來降低自己內心的愧疚感,那麼這種行為造成的後果是什麼呢?就是孩子會認為不管什麼事,只要別人發火了就是我的錯,慢慢形成討好型人格。往往長大以後會不由自主的看別人臉色,只要有人不開心了,首先就想到自己:是不是我哪兒做錯了讓他不開心?然後通過消耗自己的能量來成全別人,這就是討好型人格的典型特徵。那麼想培養一個獨立人格的孩子,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1、控制情緒
控制情緒不是說完全不發脾氣,任由孩子吵鬧。而是當我們情緒已經到達極限,我們可以用冷靜而堅定的語氣告訴孩子:我已經給了你10分鐘的時間,現在我要生氣了,再給你2分鐘時間去收拾你的玩具。孩子感應別人尤其是自己父母的情緒是天生的,他們像一群敏感的精靈,可以很快感知到爸爸/媽媽要生氣了,我要趕快做好。但如果你對著孩子大吼大叫,或者動輒拳打腳踢,只會讓孩子更加恐懼,或者乾脆不玩玩具了,反正只要玩玩具就會捱打捱罵;有的還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我就是要把玩具弄得到處都是,我就是不收拾,誰讓你打我罵我!更加有孩子為了躲避打罵,會玩什麼玩具隨後就把玩具收起來,再玩再收,形成玩玩具收玩具的機械性動作。
2、尊重孩子的選擇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還小,不具備選擇的能力,即使放手讓他去選也選不到好東西。其實看到周圍的孩子我們不難發現,越小的孩子對選擇的權利也越重視,因為這是一種被尊重的重要體現方式。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舉個例子,有一個孩子不愛喝水,媽媽給他買的水瓶不下5個,這5個水瓶形態各異、顏色豔麗,但孩子就是不喜歡喝水。媽媽開始焦慮起來:這麼熱的天不喝水可怎麼好?於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帶著孩子去超市,讓孩子自己選擇一個喝水的瓶子。孩子選的顏色可以說是媽媽很討厭的那種,媽媽就建議孩子選其他顏色,可孩子執意選擇那個媽媽覺得的顏色很難看的水瓶,媽媽拗不過也就同意了。回家之後奇蹟發生了,孩子總是讓媽媽給倒水,從那以後渴了不用媽媽說,自己就跑去拿水瓶喝水了。這就是讓孩子感到被尊重而產生的魔力,可能在孩子眼裡很重要、很漂亮的東西,在我們眼裡不值一提,但只要在確保孩子安全的範圍內,就放心讓孩子去選擇吧,我們在旁邊給個建議就得。
3、說到做到
很多家長們都會應允孩子一些事情,比如:我週末帶你去XX;放暑假/寒假,我們去XX;等有時間我們去吃XX......我們要明白制定這些計劃是因為愛,這些計劃一旦和孩子一起制定了,不會也決不可以因為孩子考試成績沒達到預期,或是給孩子報了某補習班而擱淺。如果我們的計劃遇上不可抗力的變化,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要第一時間跟孩子講,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我們在預期內完成不了計劃,並和孩子約定下次在某時間我們一定去完成。那麼這也可以算是說到做到,孩子們因為理解和有所期待,一般也不會表現出很抵抗的行為。不會因為考慮到是自己做的不夠好而取消了盼望已久的事情,這種失望一般是孩子內心深處的噩夢。
如果家長們圍繞這三條總的大框架來考慮孩子的感受,相信我們的孩子會一天比一天優秀,其實孩子們想要的很簡單,無非就是愛。不管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何種困難,都不要吝嗇於對孩子表達愛,我相信每晚睡前一句:晚安寶貝,爸爸/媽媽愛你。無論孩子白天經歷了怎樣的小傷心、小失落,都會因為這一句愛讓煩惱煙消雲散,入睡也變的安靜沉穩,讓我們一起努力做孩子更好的避風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