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表示,兩歲以內0接觸,兩歲以上要有限制接觸,每次十分鐘,每天三次。
咱們先來說說手機對孩子的危害吧
首先大家都知道的,對眼睛的危害,孩子在0-6歲時,視力逐漸發育,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會影響孩子的視敏度,這個不需要多說。
最重要的一點是,電子產品有一個“快反饋”對特點,簡單說就是一個行為會立得到結果,這是人類本能追尋的一種反饋模式。比如,你在手機上查一個字,只需要輸入進去就好了,立馬能得到結果,不需要再去找字典翻來翻去。
但是現實生活中呢?大部分的事情都是慢反饋,當你熟悉了快反饋後,就會對生活中慢反饋的事物失去興趣,如果孩子適應不了慢反饋,他將在生活中無法透過一長串的練習去獲得一個經驗。
他在電子產品上的某個行為會立刻得到一個反饋,但是生活中,他也許需要很多天甚至很多年的練習才能得到反饋,這個過程是枯燥的,習慣於快反饋的人有這個耐心嗎?學習也是一樣的,寫題寫題寫題,他並不會覺得這件事有意思,因為他得不到他想要的反饋,因此會慢慢消磨掉耐心,有的家長還會在旁邊不停催促嘮叨,孩子更會覺得這是一種煎熬從而對學習產生反感。
第三點,孩子的專注力會受到影響嗎?
專注力分為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顧名思義。經常使用電子產品會破壞有意注意,最常見的一種情況,學習時候,二十分鐘都坐不住,遊戲玩起來倆小時全神貫注不知疲憊!
在電子產品上學會某種技能,它有三個特點:連續化,精確化,流程化。使用這種app會給孩子一種“學會”的錯覺,會讓他特別有成就感,因為每個動作都有反饋,他們很喜歡這種模式,會沉浸在滿足感裡。
然而現實生活中的資訊非常多,比如切水果,你在手機裡切水果,點一下可以剝皮,再點一下水果就切好了。現實中,你剝皮可能需要一分鐘,再拿刀切開,需要力度,需要找下刀的位置,需要找容器盛起來,步驟繁瑣,反饋時間較長,表面看來獲得資訊較慢,實際上透過這些行為獲得的資訊是非常全面的。
也許你會說,我家孩子在手機上學會包餃子了,先幹什麼後幹什麼都非常熟練,但是,這種知識性的學習不是嬰幼兒主要的學習方式,0-2歲的學習方式主要是透過感覺動作,需要真的去觸碰它,透過他的視覺,觸覺,嗅覺,味覺,豐富的感覺,來獲得他對於世界的直觀的資訊。
3-6歲需要形象思維,透過經驗,透過故事,透過操作去了解。所以看起來孩子在網上獲得了很多,孩子也一直能夠專注,但實際上孩子他對於獲得知識的過程,他的渴求就是太快獲得,學了立刻有結果,今天在手機上學習怎麼彈吉他,他一個小時學會了一段曲子,他就想要再學下一首,實際上呢?需要指法,需要手指相互配合,需要打節拍等等。
知識的東西進來的太快,對現實生活中的某項技能就會很費勁,它會覺得學這個好難,怎麼都學不會,慢慢沒了耐心從而放棄。
如果一個孩子能透過實踐堅持一個下午去完成某件事情或者透過好幾天去完成某件事,那麼他就能夠習慣於那種慢反饋模式。他的專注力就會在這種過程中不斷的和自控力的肌肉得到連線,神經之間的連線變得更充分,他的專注力就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