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Overcome the emotional demons

戰勝情緒小惡魔

“六月的天,娃娃的臉”孩子的情緒變化是很快的,前一秒還是爸媽的乖寶寶,下一秒就變成了小惡魔,讓人頭疼不已。

看電視的時間結束了,不開心就滿地打滾;

自己的東西找不到了,就鬧個沒完沒了;

東西太燙不能立馬吃,就開始哇哇大哭。

情景小故事

每晚8點到9點是我家的親子互動時間,我和女兒會選擇在這個時間段搭樂高,這樣既不會耽誤我工作,也不會擾亂她的作息,影響第二天上課。

罕見地,女兒今天沒來找我搭樂高,她選擇了用iPad來看動畫片,等動畫片看完,已經8點50分,女兒突然跑過來,纏著我和她搭積木,我說:“今天的積木時間已經過了,因為你選擇了看動畫,所以就不能玩積木了。”之後她就開始鬧個不停,哄都哄不好。

孩子調控情緒的能力有限,當不良情緒來臨時,孩子會透過發脾氣、摔東西等行為來發洩自己的情緒,面對孩子發脾氣,家長通常都束手無策,無法跟她解釋溝通。

理解行為是基礎

兒童心理學家、教育家魯道夫.德雷克斯提出的“行為目的說”中提到:當孩子在嘗試用積極的方式,尋求滿足心理需要的過程中,遭到了拒絕,就會用不正當的行為以求得立即滿足。12歲以下孩子的不正當行為,追尋目的方式主要包括:獲得注意、爭奪權力、尋求報復、避免失敗。

獲得注意

孩子需要透過尋求關注來獲取歸屬感,當他覺得缺少關注時,就會採取一些不當的行為,來吸引注意。如果表現好也沒得到關注,孩子就會採取這種極端的方式來吸引家長的注意。

要想知道孩子是否在吸引你的注意,就要觀察他是否一直在重複某種行為,讓你感到厭煩。再提醒之後,又會更換另一種方式來打擾你。

爭奪權力

當孩子尋求關注失敗時,就會把注意力轉移到“爭奪權力”上,這時孩子的自主需求開始加強。

例如媽媽覺得垃圾食品對身體不好,讓孩子少吃點,孩子只認為好吃,沒有意識到危害,當然不會聽話,由於媽媽不讓吃,這時孩子感覺被控制。自己的需求沒有被滿足,就會做出一些爭奪權力的行為。

如果你覺得自己的權威受到挑戰,就要想到孩子的行為目的就是“爭奪權力”。

尋求報復

當上述兩種方法都沒取得成功,孩子就會覺得正面抗爭沒有用處,這時就會採用“自我傷害”的方式進行報復。例如採用不吃不喝、不洗澡等方式來達到“報復”的目的。

自暴自棄

這樣的孩子會對自己沒有信心,覺得做什麼都不夠格,他們習慣用放棄來掩飾自己的無力感。

例如,有的孩子對於不擅長的科目,他會表現出對這門課的厭倦和不願意完成這門作業的訊號,認為自己是能力不行,當父母和他人也對此表示認同時,孩子變得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到最後會變得愛逃避、退縮、畏難。

這一系列自我放棄的行為,其實是他們在尋求關注,尋求歸屬感,以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調控情緒有妙招

01、瞭解孩子的情緒

例子中的孩子因為爸爸沒有陪她搭樂高,而鬧起來,由於孩子對規則意識並不是很清晰,認為爸爸就是不願意陪她,不能理解她想搭積木的心情,卻不知是自己打破了規矩,因此大發脾氣。假如爸爸可以蹲下來,告訴孩子緣由:“爸爸不是不想陪你玩,而是在親子時間裡你選擇了看動畫,如果接著玩就會耽誤時間,影響第二天的生活,你今天錯過了樂高時間,就要遵守規則,我們明天可以在規定時間裡玩。”

孩子的情緒表達是直接的,不像大人那麼含蓄,通常會流於表面,因此家長要注意孩子日常行為或反常行為,摸清孩子的行為目的,因勢利導,對症下藥,讓孩子用恰當的方式把情緒表達出來。

02、耐心+傾聽,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

當孩子有情緒時,有些家長會怒從心中來,這是不可取的。首先要讓自己冷靜下來,保持平靜的狀態,再去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在孩子情緒產生波動時不要打罵和斥責,而是要及時察覺並引導孩子表達出來。

在孩子表述時,父母要把目光和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身上,看著孩子的眼睛、嘴巴,認真地聽孩子述說,並在表達不清晰的地方提出相關的問題,幫助孩子更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讓自己更進一步的瞭解孩子,接納孩子的情緒。這樣才有利於孩子情緒的健康發展。

03提供發洩情緒的渠道

孩子年齡還小,對於情緒的控制力也相對較弱,當情緒產生時父母可以引導孩子採取一些合理的發洩方式,例如寫日記、靜靜地看書、做運動、畫畫等,來紓解孩子的情緒。

親愛的父母,你可以用寬容的態度去接納孩子宣洩情緒;當他們能夠聽懂道理時,要教會他們用正確的方式來管理自己的情緒,要銘記一點:接納情緒、疏導情緒,切不可壓制。

-END-

16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在日本,女兒和父親洗澡到幾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