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一直的印象裡,睡前不是應該讀書的嗎?到底哪種更正確呢?
先別急,我們來看一個調研。美國加州大學曾做過這樣一個調研,調研隨機抽取了近300個有孩家庭,年齡在0-4歲之間,歷時4年時間。在這期間,研究人員通過和孩子交談的方式來了解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結果表明:睡前參與聊天的孩子得分遠高於睡前聽故事的孩子。兩者之間的得分相差有六倍之多。
調研結果表明,即使在孩子還不具備語言能力的時候,家長單方面的和孩子說話,或者是在孩子咿呀學語的時候配合孩子的語調和聲音,都能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
和對繪本講故事一樣,睡前的聊天也是一個"春種秋收"的過程。在短期內好像看不到什麼效果,但是長此以往,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可能就要比其他孩子高出不少。
聊天和閱讀最大的不同,聊天時有互動的,是一種面對面的相互交流,愉悅的聊天不僅能讓孩子更容易的獲取知識,還能讓孩子勇於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受。
和孩子聊天,主題是被你陪伴的那個小人兒。所以,主場交給他們,讓他們說,作為家長,以聽為主,適時地發問,恰當的給與建議。
聊天第一步,學會問
當然,先期準備是要先會聽。這個目測操作起來有點複雜,要會問還要會聽。既是個好的聽眾還得是好的路引…….兩種角色同時集於一身,如何做呢?
拿職場來舉個例子吧,無論現在哪個崗位,老闆都不可能讓你只做一件事情吧。所謂每個人都要成為"一專多能"的"複合型人才",做銷售的要懂得如何節約成本,做運營的要知道活動如何執行,必要的時候還需要自己親手設計……大家不都能搞得定嗎
職場上的大風大浪你連個衣角都不溼,怎麼到了和孩子聊天這件事上,難度就增大了呢?很多時候不是我們沒時間,而是沒耐心。
睡前的時光多是溫馨放鬆的,趁著這個時間多和孩子溝通交流再好不過。一方面,在晚上的時候人們的心緒大多比較平和感性,另外一方面,這可能是一天中僅有的獨處時光。在這種氛圍下,孩子也會比較有傾訴的慾望。這時,作為"路引"請做好前期的"暖場"工作。比如你可以這樣和孩子提問
"怎麼樣,看你今天很開心啊"
"我們公司今天中午吃了餃子,你呢中午吃了什麼好吃的"
"接你的時候聽見你們在唱歌誒,是新學的吧"
另外溫馨提示一下,這是在臥室裡兩代人的溫情對話,不要張口"老師今天批評你沒""今天教的都學會沒有…..來我考你一下"……如果是這樣,還是讓孩子讀繪本,你洗洗睡吧。
傾聽,是為了了解孩子,也是為了讓孩子更信任你。
聊天第二步,用心
聊天最怕什麼知道嗎?絕對是"尬聊"啊……一個願意說,一個不樂意聽。或者乾脆,一個不樂意說,另一個也不樂意聽,但是就是聽說晚上兩天對孩子有好處,壓著孩子強行嘮10塊錢兒的……
不交心的聊天存在的意義在哪啊?親爹親媽親孩子沒必要啊……
和孩子聊天,很多時候孩子所關注的事情大人都不是太感興趣。
舉個特簡單的例子,孩子和你說:媽媽/爸爸,XX他家可漂亮了。你再問孩子怎麼他會例舉一系列:XX的床是帶滑梯的,XX家的那個花瓶很大很大,他家小區居然有貓咪,他爸爸養了很多很好看的魚……
那我們大人怎麼形容一個房子很漂亮呢?"XX家房子可太漂亮了,目測得有200平,南北通透,而且地段還好。重點是還是學區房….."
這就是區別,孩子關心的是房子,大人看到的是價值。
所以,在和孩子聊天時無論你覺得他說的有多麼荒誕幼稚都不要表現出不耐煩。學會換位思考,如果你是孩子,可能未必有他那麼可愛。
睡前20分鐘,給孩子一個晚安儀式,陪TA好好聊天,慢慢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