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小孩的教育中,講道理是父母比較喜歡用的一種教育方式,父母希望將自己的一些認識和理解傳遞給小孩,讓小孩形成一種印象,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什麼是錯的。

但是,很多父母卻忽略了,小孩由於年齡、閱歷、認知等的限制,一般很難聽懂父母話中的寓意,往往很難取得應有成效。因此,父母在小孩的教育中,不能一味的講道理,而是掌握一些育兒的小技巧,反而能夠取得更好成效,讓小孩更易接受和容易改正。

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這是一種錯誤的愛。日常生活中,父母對孩子的愛,不僅要物質上,也要在精神上進行。很多家長只知道給孩子各種營養品,買玩具,買衣服這些物質的需求,卻忽視了對孩子道德行為習慣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這是非常不可取的。

一些家長只知道給孩子買書籍或買電腦手機,卻不去引導孩子讀書和正確使用手機,甚至是孩子需要什麼,甚至直接給他錢自己去買,家長也不過問的。久而久之,很容易讓孩子養成一種不良的習慣。

物質只能滿足外在的需求,正在成長期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鼓勵、讚揚、肯定和支援,這些是精神上的需求,這些精神需求,對孩子的成長更加重要。

雛鷹要展翅才能變成翱翔高空的雄鷹。過分保護孩子,為孩子做一些本應由孩子自己去做的事,這就剝奪了孩子發展自己能力的機會。時間久了,會降低他們的自立能力和自信。翅膀張不開,自然就沒有飛翔的能力,這對孩子將來獨立的社會生活會有不好的影響。

因此,家長要給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自我發展,按照孩子自己的想法做想做的事情,在遇到問題和困難的時候即使給予分析和幫助,而不是一味的為孩子設計未來。

例如:老師給孩子佈置手工作業,家長動手幫孩子完成,一直這樣下去,孩子的動手能力就會越來越差,甚至養成依賴父母的習慣,在於同學的交流中,孩子不會自己動手做,自信心也慢慢降低。

父母對孩子自己該做的事中,主要扮演一個引導的角色,當他不會時,細心教導引導,而不是家長動手幫他完成,給孩子自我發展的機會。

教育孩子,對孩子要求嚴厲沒有錯,但嚴厲不是苛刻。對孩子的要求過分苛刻,常常批評,甚至體罰孩子,這是非常錯誤的。有的家長非常愛孩子,但在教育觀念上錯誤地認為“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材”。

當孩子的表現與自己的想法不同時,就通過打罵的手段來解決問題。這種做法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造成創傷,久而久之,孩子對家長也會產生一種懼怕與疏遠的情緒,這種情緒一旦出現,就難以彌補。這種‘苛刻’的愛,給孩子帶來的不是歡樂,更多的是痛苦與創傷,甚至帶來無可挽回的後果。

社會上發生的許多家庭悲劇中,當事人都或多或少遭受過父母帶來的心理創傷,從而釀成悲劇。

在孩子做一件事時,家長也應該適當地給予鼓勵和肯定,也就是常說的“激勵式教育”。當然,激勵的時機要正確,不能一味的鼓勵,這樣也會使孩子的心理產生不良的想法。發現孩子的小錯誤也不要一味得批評、指責或懲罰。

孩子一出生就在家裡,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學校,也是一輩子的學校,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父母的教育伴隨著孩子的一生,教育是否得當,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未來。所以家庭教育非常重要,是個孩子成長中必不可少的課題。

家長平時應多關心子女的學習,讓他們能感覺到大人很在乎他們的學習,哪怕再忙,抽一分鐘打一個電話關心一下,不要不聞不問。否則孩子會感覺父母不在乎他的成績,學習也沒壓力和動力。

孩子學習好,表現好,可以給予適當的表揚與獎勵,若沒達到自己的目標,家長也不應責怪,打罵孩子,應耐心鼓勵、幫助指導孩子,讓重新樹立起信心。家長應教孩子養成“好學好問”的習慣,培養孩子的好奇心,獨立思考等良好習慣。

教育孩子時,方法要靈活,不要教孩子死記硬背,“讀死書,死讀書”的學習方法不管用,花費時間多,效果不好,比如教孩子數學,讓他記住5+5等於10沒用,下次3+7他沒見過,也做不出來。結合生活的例子,將思考方法教給他,比讓他記住5+5更有用。

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子女影響非常大,這一點家長一定要重視。所以作為家長,平常說話要得體有禮貌,辦事要認真,給子女樹立一個好的形象。

日常生活中,通過一些小事,告訴他們一些做人的道理,積少成多,對孩子的成長,也有一些潛移默化的效果。平常有機會,要言傳身教,父母是孩子模仿的第一物件,父母的言傳身教,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所以父母在孩子面前,應該保持良好的行為舉止。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滿地打滾的孩子“不買玩具就不走”,家長的做法讓人拍手稱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