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一位媽媽講起自己糾正孩子吃飯習慣的例子:孩子平時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她因為工作忙對於孩子的一些壞習慣疏於管教。一天吃飯的時候,她發現自己的孩子一手拿著筷子,另一隻手不安分地放在椅子上,有時候還晃來晃去,很容易將飯碗打翻。

為了糾正孩子吃飯的壞習慣,每當孩子又做出同樣的行為時,她就對孩子進行打罵,還會用棍子打手,但結果不盡人意。雖然孩子在她面前會有所收斂,但在爺爺奶奶面前依舊保持舊的吃飯習慣,不僅如此,孩子也開始疏遠她,在吃飯的時候不怎麼願意和她坐在一起。

發現嚴苛地吼叫批評並不能使孩子改正,於是全家人改變了策略。看到孩子認真地一手拿筷子,一手扶著碗吃飯時便大肆讚揚,還喊全家人來看。而當孩子偶爾又用一隻手吃飯時,大家要麼裝作沒看見,要麼假裝不在意地提醒孩子。

久而久之,孩子居然真的改正了壞習慣!

可以看出孩子屢教不改,還是按照父母的要求改正錯誤,與父母批評的方式有很大的關係。

吼叫與佛系批評都會傷害孩子

1天, 小安和家人出去吃飯,當服務員上菜的時候,小安的胳膊不小心將杯子碰倒了,玻璃破碎的聲音十分清脆響亮,連隔壁桌都客人會回頭張望。

這時有許多家長面臨兩種選擇:一是責怪小安的笨手笨腳,比如:"真笨!""真蠢!""你難道不知道小心點嗎?"二是不會對孩子說什麼,讓孩子好好坐在位置上,麻煩服務員幫忙清理。

我們稱呼這兩種批評方式為吼叫批評與佛系批評,這兩種批評方式都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吼叫批評是許多家長會使用的教育孩子的方式,自古有言:名師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我們常常我認為,對著孩子耳提面命、提高音量,擺出一副凶狠的面孔就會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不可原諒,會讓孩子記得更牢固。

實際上,批評吼叫只會讓孩子屢教不改、重蹈覆轍。孩子也許會在家長的反覆強調下,短暫改正自己的錯誤,但時間長了,孩子可能會產生逆反與倔強心理,開始對著家長"造反"。

不僅如此,這種教育方式對孩子心理也會造成很大的傷害,容易讓孩子養成自卑、畏縮的性格,對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感到心驚膽戰。

而採取佛系教育的家長可能會認為不批評孩子做錯的事情,是極大維護了孩子的自尊心。但佛系教育實際上就等同於放縱教育,對孩子的錯誤不管不顧、不聞不問,會讓孩子不懂得自己的行為哪些是對,哪些是錯。

我們常常有這樣的體會:小時候未能糾正的錯誤,等到長大後很難改正的。因此錯誤的言行很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過程批評"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曾經做過一個關於"批評"的實驗。

實驗中,67名幼兒園小朋友玩情景遊戲,遊戲的特點是讓孩子們努力去完成任務,然後老師會三種不同風格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批評"。

1)個人批評:老師會說"我對你很失望""你很懶惰"之類針對孩子本身特性的話,焦點在孩子本身。

2)結果批評:老師會說"這個房子的設計不太好","這個房子很容易倒塌"之類針對遊戲結果的話,焦點在於孩子的行為結果。

3)過程批評:老師會說"這裡可以換一塊積木","有想過其他樣式的房子嗎"之類的話。過程批評是對孩子游戲中的努力和方法進行反饋,焦點在於行為的過程。

實驗的結果是:結果批評和過程批評的孩子在自我評價上評分更高,表現得更加自信。與此相比,個人批評的孩子對自己的感覺很糟糕,對自己的能力極為不自信。

而在這三組中,過程批評組的孩子評分最高,對於任務的完成也呈現出積極自信的心態,對任務的堅持性最強。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過程批評"更容易被孩子接受,是批評教育孩子的最佳方式。

巧用"過程批評",有效讓孩子改正錯誤

1) 家長應該剋制情緒,自覺抵制"吼叫批評"

為什麼"過程教育"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那是因為當孩子不再需要忍受家長的憤怒、冷漠、責罵等負面情緒時,他們就不容易觸發牴觸心理。

很多家長在孩子犯錯誤時,會對孩子使用各種語言暴力,比如:"你怎麼這麼笨?""你真沒用!"等等,還有一些家長在下班回來時心情不佳,也會將各種負面的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這些行為對於孩子而言都是很大的傷害。

當家長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時,可以選擇撇開頭不去看孩子,暫時不去關注孩子,先完成自己的事情冷靜冷靜,然後再將孩子叫過來,心平氣和地說"今天你做了某件事情,讓我很傷心。"

當孩子停下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疑惑地看著你時,你可以詳細地說明他做了哪些錯誤的事情。

2)家長不要隨意給孩子貼標籤

這一點相信父母們都深有體驗,在自己的親戚或者朋友面前,父母們總會笑著說自己的孩子"腦子遲鈍""不聰明""什麼都學不會"等等。

不管父母是有意還是無意,孩子都會將父母貼的標籤當成真的——機靈的孩子會真的認為自己腦子遲鈍,聰明的孩子會真的認為自己不聰明,什麼都學不會。而一旦這些想法在孩子腦內根深蒂固,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是極為不利的。

有位孩子犯了錯誤,被老師叫了家長。老師正在氣頭上,當著孩子的面對孩子的媽媽說,"他不太聰明,經常學不會知識點。"媽媽沒有隨著老師附和,反而道:"可是他特別勤奮不是嗎?"

媽媽的話在孩子的心中植入了一個觀念:他不聰明,但他很勤奮,他可以通過勤奮彌補他不聰明的缺點。

由此,孩子經常勤奮學習,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

由此總結,家長不應該隨意往孩子身上貼各種各樣負面的標籤,而應該對孩子多些鼓勵與讚美,這樣才能促使孩子更好成長。

3)家長的批評既要及時具體,也要反饋

批評要趁熱打鐵,這是家長們再清楚不過的了。等到最佳批評的時間一過,要麼是家長不了了之,想著等孩子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再批評吧,要麼是孩子早就忘記了自己做過這件事。

所以當家長想要批評孩子,讓孩子改正錯誤時,最好是在孩子做了這件事情的不久後,和孩子單獨具體地談談,用"過程批評"的方式,具體說明孩子在哪些行為上做的不妥當,做得不正確,這樣孩子會很樂意接受家長的批評。

重要的是當孩子靠自己的努力糾正錯誤時,家長要向孩子具體反饋,比如擁抱孩子,對孩子說,"你真棒!這麼快就將積木收拾好,是媽媽的驕傲!""你這次沒有自己跑出來,做得真好!"

最後,希望父母們明白,批評不是為了向孩子說明"父母都是為你好!"之類的,而是讓孩子糾正錯誤,養成良好的習慣。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如何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孩子的“為什麼”,家長的回答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