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作為家長,你們有沒有覺得自己的焦慮在被別人消費?

先不要著急回答,接著往下看。

前幾天在雲南旅遊時,在一個摩梭人的家中聽她講了很多當地文化,阿姐講得也很好,確實讓我們增長了很多知識。但因為她講了一個多小時還沒結束,我們又把吃的落在了車上,豆豆開始坐立不安,這位阿姐就講:“你們城市中的孩子很多都鉛汞中毒,這孩子這麼好動需要排排毒。我們這裡都是用銀器煮大蒜加鹽和水來排毒的,你們可以回去試試。”然後持續將近兩個小時的講演結束,阿姐帶我們去他們村中的銀鋪購買銀器。

我也常在母嬰店中看到這種情形。售貨員看到孩子瘦弱,就說孩子缺鐵缺鋅,讓你買鈣鐵鋅劑。看到孩子有枕禿,就說孩子缺鈣,讓你買兒童鈣片。於是,有不少家長花幾百上千元給孩子買營養品。

再說一件事兒。前兩天,在煙臺發生了一件全國轟動的慘事,一位媽媽帶著三歲的兒子坐氫氣球不幸墜亡,現場視訊鋪天蓋地地傳播。恰巧,我們一家剛剛從雲南旅遊回來,就有人給我們傳這個視訊看(其實我們已經看過了),並提醒我們帶孩子出去是很危險的事。然後,她還補充一句“我早就說了,別帶孩子出去玩,哪哪都有危險啊!旅遊又花錢又危險,划不來。”

這類事情還能舉出很多,大家發現沒有,這些事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通過刺激家長對孩子的焦慮,來達到控制、獲取經濟利益或者達成某種觀念的傳遞。

為什麼家長的焦慮容易被利用?

悲劇總比喜劇更打動人心,悲傷比快樂更讓人印象深刻。

從心理學上來講,每個人都有四種基本的情緒能量一喜、怒、哀、懼。喜悅代表的是成長和分享的能量;憤怒是代表守護的能量;悲傷代表結束和再出發的能量。恐懼代表保命的能量。

這四種基本的情緒能量又可以延伸出更多的感覺和感受。比如,喜悅就可以延伸出自由、舒暢、滿足、成就感、溫謦等等。悲傷則可以蔓延成為無助、沮喪、難過、委屈、痛苦等等。恐懼可以延伸為緊張、焦慮、不安、惶恐、害怕等等。

現在你們應該明白,焦慮其實是源自於恐懼。恐懼什麼呢?作為家長,我們恐懼自己的孩子不健康、不安全、不優秀……,我們常常覺得孩子不論有哪一方面不夠好,都是我們的失職。

這種焦慮是從孩子在媽媽的肚子中生根發芽就開始的。選擇成為父母也就要擔負起這個甜蜜的負擔,一個生命的孕育和誕生不知要克服多少的困難和險阻,因其珍貴所以家長“輸不起”,所以,我們常常給自己提出“完美的要求”。比如,我們知道孩子發燒、摔倒都是難以避免的事情,但每次看到孩子生病或受傷,我們依然給自己冠上“不細心”的名頭。孩子開口說話慢,就擔心其智商不夠,懷疑自己的基因不夠好或者教育的不到位。可以說,家長的內心都有焦慮,或多或少而已。曾經看到一則資料,來自《中國親子教育調查現狀》,裡面說:87%左右的家長承認自己有過焦慮情緒,其中近20%有中度焦慮,近7%有嚴重焦慮。

看來,在家長圈兒裡最不缺的就是焦慮了。本來家長就已經很焦慮,而這個時候,如果有旁人再給我們的焦慮添一把柴,那焦慮就燒得我們暈頭轉向了,然後,我們的焦慮就可以被別人利用。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喜歡利用家長的焦慮?

曾經聽過一堂課,商業的邏輯是什麼?那就是要抓住使用者的痛點和癢點。比如我們做自媒體,就一定要與讀者產生互動,要麼就是為讀者提供某種放鬆、舒適、喜悅的感受,那麼就是能夠切實地為讀者解決一些問題。這樣,自媒體才能產生自己的價值(也獲得相應的收益)。那延伸到其他商業上呢,也是要解決痛點和癢點的問題。

可是痛點和癢點可以用很多產品解決啊,而且也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強烈的痛點和癢點。所以,有一些聰明的人就開始創造痛點和癢點。在廣告界最成功的案例之一是什麼?那就是把鑽石炒成愛情永恆的象徵,“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可是大家知道嗎?鑽石只不過是碳元素,而且現在已經可以人工合成。而現在鑽石的價格已經遠遠超過了它本身的價值,而這高出的部分其實是通過人來創造的一種附予價值。就像一些兒童營養品本身是有價值的,可它並不真正地能夠針對每一個孩子,甚至攝入過多反而會毀了一個孩子,但卻有很多人會為它們賦予更多的消費型價值,比如,買不買營養品被冠上了“愛不愛孩子”的標籤,而這又是與家長們的焦慮直接掛鉤的。

在營銷和廣告界有這樣一句話“宣傳要做得好,必須緊緊抓住使用者的痛點。抓住正確的痛點,利用場景化語言,引用共鳴,才能引導使用者自覺積極轉化。”

當你因為孩子瘦而惴惴不安時,母嬰店的售貨員立馬會抓住這個痛點,問你:“孩子是不是不好好吃飯啊?這是缺鋅的表現,如果不趕緊調整,以後孩子會長不高,身體也不健康。孩子要是不健康生病了,那就鬧心了。”利用這一系列的場景化語言,立馬就能夠引起家長的共鳴,於是就乖乖地掏錢買鈣鐵鋅劑了。

你看,利用好家長們的焦慮,就可以為產品增值,就可以多賺錢,就可以多獲利。

焦慮氾濫的失衡家長

大家還記得之前被炒得沸沸揚揚的《月薪三萬,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嗎?

廣州一位在企業當高管的媽媽,月薪三萬出頭,女兒在廣州某外語學院附屬名校讀五年級,家裡大頭支出由老公搞定,媽媽最近卻連新衣服都不敢出手了, 原因竟然是孩子放暑假了…… 這位高管媽媽算了一筆賬: 女兒去一趟美國遊學,10天20000元, 女兒平時在家需要請阿姨照顧,5000元; 7月鋼琴考級,每週要上兩節鋼琴課,一共2000元; 游泳班2000元;英語、奧數、作文3科培訓班6000元, 這麼幾項加起來就要35000元了。

看完這一筆賬,大家是不是也會焦慮?你看,家長們的焦慮又一次被販賣成功。

可是,大家想過沒有,誰規定的孩子暑假一定要出去遊學,誰又給你傳輸的觀念孩子必須上這麼多個課外班。也許是張三說,有些孩子小升初沒學奧數吃了大虧。李四告訴你,負責任的家長一定要讓孩子游學,開拓視野。王二麻子還告訴你,孩子要學游泳才能夠鍛鍊全身肌肉。所以,因為焦慮,你就給孩子報了奧數班、游泳班、遊學,生怕自己對不起孩子。而這些張三,李四和王二麻子,有些是向你兜售焦慮後的既得利益者,也有些就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觀念傳遞者”。

於是乎,這樣一幫人圍在你們周圍,月薪3萬就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了。從此,家長們的世界失衡了。

做一個擁有學習力、思考力和定力的“三力家長”

我不敢講有誰能成為真正不焦慮的家長,畢竟“關心則亂”乃人之常情,可還是有一些方法能夠讓我們變得淡定一點的。比如,把自己變成一個擁有“三力”的家長。

1、學習關於孩子的相關知識一學習力

人們常常對未知的、沒有把控能力的事物產生焦慮感,但當你掌握了它的規律,了解了它執行的原理,焦慮感自然就減少了。

比如說,現在很多家長都在拼命地為孩子搶跑,生怕因為落後而焦慮。可是,當你看了下面這個實驗,孩子發展規律的知識,也許你就不急著搶跑了。

心理學家格賽爾做過一個著名的雙生子實驗,讓一對同卵雙胞胎練習爬樓梯。

其中代號為T的孩子在他出生後的第48周就開始練習,每天練習10分鐘;另一個代號為C的,在出生後的第53周才開始同樣的練習,兩個孩子都練習到滿54周,達到了一模一樣的水平,但是T練了7周,而C只練了2周。

這個實驗就告訴我們,生理的成熟比提前的訓練更重要,違背自然規律的 “揠苗助長”緩解的是父母的焦慮,與孩子的智力無關。

再比如,我在開頭講的在摩梭人家裡的那個事情。我家二寶只有一歲八個月,在那裡堅持聽了將近一個小時才開始煩躁不安,那位阿姐說是孩子因為鉛汞中毒才多動。我滴個天呀!這位阿姐你知不知道,2歲以下的孩子注意力在5分鐘左右,3~4歲的孩子注意力在7分鐘左右,7歲的孩子注意力在10到15分鐘;11歲的孩子注意力在25分鐘左右;12歲孩子注意力在30分鐘左右。我家孩子屬於專注力很不錯的了。因為心裡明白這些規律,所以您說您的,我也不會焦慮。

作為家長,多學一點育兒和教育方面的知識,心中自然就淡定了很多。

2、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一思考力

我們想一下為什麼別人能夠利用家長的焦慮呢?這常常是因為我們的思維是跟著別人的思路去走的。大家聽說過“7YES銷售法則”嗎?其操作的核心就是,給你描述6個你肯定說“是和對”的場景或者事情,然後你就會自動放棄自己的思考,對第7個問題(銷售環節)說YES,這是一個典型的運用了心理催眠效果的營銷手段。

舉個例子。

某人跟你說“你家孩子好像有點駝背呀?”

“是啊!”

“現在學校的功課壓力太大,書包都好沉啊!”

“是啊!”

“現在您家孩子才三四年級吧,這以後學業壓力更大,這以後孩子的背還不得更駝?”

“是啊!”

“這男孩子就算個子長得高,可是駝背也不好看啊。”

“是啊!”

“孩子學習好當然重要,可是健康更重要啊!”

“是啊!”

“做父母不容易呀,天天得為孩子操心啊!”

“是啊!”

“給孩子買個腰背夾吧,穿身上就可以矯正身姿,價格也不貴,也就3000,換的可是孩子的一輩子啊!”

“是啊!”

OK,銷售成功。

可是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家長,在別人給自己步步引導的時候,會在心裡多幾個問號和反問句。別人的孩子也學業壓力大,為什麼人家不駝背?一個腰背夾要穿多長時間,具備什麼樣的功能才能夠改善身姿?為什麼這個人要這麼積極地給我推薦腰背夾?如果想改變孩子的身姿,什麼方法是最有效的?

保持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你就不太容易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3、放平心態、控制情緒一定力

前面講了“關心則亂”,家長在孩子的事情上總是那麼“急”,就是因為心態沒有放平。想要將心態放平,那就要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我們講了,人的四種基本情緒是喜、怒、哀、懼,人的焦慮就是從恐懼衍生出來的。所以想要做一個不焦慮的家長,那就先從控制自己的情緒開始吧。這裡推薦一個覺察和控制情緒方法一寫心情日記。

寫心情日記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情緒的ABC理論。任何情緒的產生都會包含三個部分:

A、刺激

B、思想、詮釋

C、情緒反應。

舉個例子:

孩子在奧數班中的小測試沒考好,我劈頭蓋臉地把孩子罵了一頓,罵完還特別生氣。

在這個事件中,孩子沒考好是A刺激,我很生氣是C情緒反應,而在A和C之間還有個B思想、詮釋,他才是導致C.情緒發生的根本。

那在這個事件當中,B是什麼呢?有一層是覺得孩子沒有認真聽課,浪費了家長所花的金錢和努力。還有一層,是覺得孩子笨,這點奧數題都搞不定,將來搞什麼事情能成。

那這篇心情日記應該怎麼來記錄呢?

第一步,寫出所發生的事件和具體的情境。

比如,當我看到孩子的成績時,我忍不住把他罵了一頓。

第二步,寫出你的感覺和情緒。

比如,我感覺很生氣,很失望。

第三步,分析導致這種情緒產生的思想和詮釋。記住,這是情緒日記當中最難的部分,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您可以問自己幾個問題?

令我產生這種情緒背後的思想是什麼?也就是反省自己的思維。

這種思想是客觀事實,還是自己的觀點?

自己有沒有犯一些錯誤?比如說,非黑即白的兩極思考,以自己的想象去揣測別人,存在漏洞的邏輯推理,只看到壞的一面等等。

比如,一次考試的成績就能夠決定孩子的一生嗎?考試成績差就說明孩子沒有努力嗎?這次沒考好,孩子以後就沒有可能考好了?

第四步,分析完自己的思想後,問自己我真正的需要是什麼?我的這個需求能不能在不改變對方的情況下得到滿足?

比如,我並不是要求孩子每次都考個好成績,而是希望孩子能夠健康地成長,能夠盡力多學一些知識。

第五步,給出建設性想法和建設性行動。

比如,我可以看一下孩子主要錯的是哪一型別的題,幫助孩子查漏補缺。

當你不斷地去覺察和控制自己的情緒,慢慢的你就會變成一個淡定、有力量、有主見的人。這時,焦慮也會慢慢地遠離你。

如果您能看到這裡,首先我要感謝您,因為我已經成功地利用了你們的焦慮完成了一個高品質的完整閱讀,這將為我帶來一份收益。那請想想為什麼你那麼想看完這篇文章呢?也許正是因為“你焦慮自己的焦慮”。現在,我衷心地希望在看完這篇文章之後,您能夠成為一個有學習力、思考力和定力的“三力家長”,因為,這樣才說明這篇文章是真正有價值的。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7歲男童電梯便溺導致“墜井”,家長教育的缺失,讓孩子自食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