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作為父母,隨著孩子的成長會發現一個真相,那就是孩子越大越難管!

真的是孩子越來越難管嗎?

還是作為父母,我們的養育方法本身就不對?

讀了《挑戰:孩子》這本書之後我開始反思。突然發現,孩子身上的那些問題,似乎都找到了原因。

教育孩子我們都需要懂一點心理學

作為父母,我們總喜歡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做一些所謂的為“孩子好”的行為,但是這些行為究竟是好是壞,並不是我們說了算,而應該是孩子說了算,心理學告訴我們,這些行為別後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為孩子好背後其實是過度的挑剔

女兒衣服或者被子沒有疊好,我會攤開了重新整理一遍,一邊整理一邊會告訴孩子怎樣去疊是正確的。

孩子寫作業的時候,我總是會提醒她,哪個字太寬了,哪個字寫歪了。

她上線上英語課的時候,我會提醒她,你再考慮考慮,是不是選這個。

這些行為看似是為了孩子好,但是得到的結果卻恰恰相反。

每次告訴她應該怎麼疊的時候,孩子就會說媽媽你疊吧。每次告訴她你這個字寫得太大了,她下一個字可能會故意地寫得更大。每次上英語課做題的時候,她會不停地問我,媽媽是不是選擇個。

我在想我做這些事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變得更好,但是孩子變了嗎?沒有。

心理學家德雷克斯認為,一旦父母給孩子過多的建議,孩子不會變得越來越好,只會覺得自信心受到了打擊。很少有孩子會奮勇直追,做得更好。大部分的孩子會避免被打擊,直接選擇放棄。

比如我女兒,說再多,她都不會重新開始折一遍衣服或者擦掉重寫。

孩子需要的鼓勵和你想象的不一樣

你真的會鼓勵孩子嗎?看了《孩子:挑戰》之後,我發現,我其實壓根不會鼓勵孩子。

德雷克斯指出鼓勵的第一重含義就是,不要打擊或者過度保護,避免孩子氣餒。現實生活中,大部分的父母恰恰兩種錯誤做法都做了,要麼就是打擊,要麼就是過度保護。

比如挑剔孩子,告訴孩子怎麼去做,這是在打擊孩子的自信。還有一部分父母,總是會對孩子說:這個你太小了,不懂;這個你太小了,危險;這個你太小了,不能玩。

而我恰恰打擊和過度保護都做過。上週女兒要吃紙杯蛋糕,做好了蛋糕液需要倒入紙杯的時候,女兒想要自己嘗試。看著她笨手笨腳又慢的樣子,讓她嘗試了一下,我就拿回了蛋糕液,告訴她,你太慢了,等你長大再做吧。

仔細想想,可能每個媽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因為不安全、因為孩子太慢、因為孩子添亂,我們習慣用“等你長大了”來搪塞孩子。

孩子只會越來越膽小,越來越依賴媽媽。

面對孩子犯錯除了制止似乎無計可施

面對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們習慣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而不是思考背後原因。

我女兒每次上線上英語課的時候,沒有一刻是安靜的。讀完一句就會東倒西歪,要麼拉著媽媽的胳膊,要麼衝我做鬼臉。

生氣的同時只能吼她兩句,讓她安靜。心理學告訴我們,孩子的錯誤行為背後都是有原因的,而行為就像是冰山一角,表露在外。真正的原因深藏水下。

反思之後,突然發現,孩子如此好動,可能只是為了追求媽媽的關注。從此以後,我開始有意識地在孩子上課之後時不時地離開,這些行為的確在減少。

兒童心理學認為,孩子在找到歸屬感的過程中,會有四個錯誤目標,尋求過度關注、權利之爭、進行報復、自暴自棄。

孩子的四種錯誤行為目標

尋求過度關注

孩子認為,只有自己成為焦點的時候,才能顯示出自己的重要性和價值感。

為了成為父母的焦點,孩子會採取各種手段。

今天的環境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一個家庭六個人圍著一個孩子,或者是爺爺奶奶帶大,父母總是整日忙於工作的家庭,這樣的孩子更容易出現尋求過度關注。

孩子需要父母的指導和幫助,但是父母同樣需要學會觀察掌控全域性,如果孩子需要幫助和指導不是順其自然,而是孩子不聽的索取,父母必須不得已不斷的做出迴應,孩子可能是在尋求“過度關注”。

權利之爭

如果父母拒絕給孩子過度的關注之後,孩子就會進入到“權利之爭”。在與父母的爭執中,孩子會從拒絕父母的正當要求中獲得滿足感。

通常表現為,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絕父母的要求,最終父母和孩子陷入爭執中,或者以父母大打出手來告終。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歷。讓孩子收玩具,孩子不動,你再喊,依然不動,父母發怒,孩子要麼反抗,要麼依然不動。當孩子用自己的行為拒絕父母的時候,父母的火氣蹭蹭蹭上漲,最終以打罵結束。

孩子並沒有屈服,一旦我們發火斥責,其實是我們已經無能為力的表現,會增加孩子的價值感。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更喜歡恃強凌弱。

報復

一旦權利之爭,孩子失敗。會讓孩子陷入第三個錯誤目標,進行報復。

一旦我們斥責孩子或者打一頓,孩子並不會甘心,有的孩子會計劃報復父母。

這樣的行為在生活中也非常的多見,尤其是在很多二胎家庭。老大和老二吵架,父母斥責老大,父母一轉身老大就會開始報復老二,過一會,老二會再次哭起來。

孩子想要報復同樣是因為沒有在家庭找到歸屬感,他需要透過傷害別人來體現自己的價值。

這也是為什麼懲罰沒有用,一旦開始懲罰孩子,會讓親子關係進入到無限的權利之爭,甚至讓孩子產生報復的心理。

自暴自棄

一個徹底氣餒的孩子,會覺得自己是沒用的,這種無助感會誇大孩子的弱點。孩子會利用這一點避免去做那些自己認為會失敗的事情。

讓孩子做的事情總是十分勉強,甚至自己笨手笨腳。一旦父母責怪,孩子立馬會選擇放棄。

以上四個錯誤目標,是孩子行為的根本原因。瞭解心理學基礎知識,是我們行動的基礎。

生活中如何面對孩子的挑戰

學會分析孩子的錯誤目標。透過現象看本質,找到孩子問題的根源,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

如果孩子想要的是過度關注,我們避免給孩子過多的關注,不要輕易地妥協。

如果孩子容易進入權利之爭,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要避免和孩子進行爭執。

如何孩子是在進行報復,瞭解了孩子的目的,就不要被孩子容易激怒。

如果孩子是在自暴自棄,他需要的不是被評價什麼都做不好,而是真正的鼓勵。

教育孩子本身就是一門學問。孩子的不良行為不是生病,吃了藥就能好。這樣的行為糾正或許需要父母更多的耐心和方法。

對於父母來說,最重要的是,我們明白了孩子錯誤行為只是表象,學會發現冰山下面的原因才是更重要的。學點心理學知識,真的很有必要。而這本《孩子:挑戰》適合所有父母。

8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三歲啦,從量變到質變是個過程,新功能上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