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發現,鏘寶的頂嘴技巧越來越“爐火純青”,有天我帶他去姥姥家玩,看到姥姥茶几上擺著的巧克力,鏘寶吃了一塊又一塊。
我忍不住出手制止:“寶寶別總是吃甜食”
沒想到他卻回我:“我身體缺糖!”
姥姥在旁邊建議我,是時候好好管教了:“否則以後就會變成和你一樣愛頂嘴的小孩。”
的確,回想起小時候和媽媽之間的衝突,多半都是跟“頂嘴”有關。而媽媽群裡,也時不時會有老母親氣沖沖的跳出來說:“小崽子竟然學會頂嘴了!”那麼孩子愛頂嘴,究竟算是問題麼?該如何糾正呢?
孩子頂嘴的三個階段你是什麼時候開始發現孩子頂嘴的呢?甚至在寶寶剛剛開始學會說話時,頂嘴就已經開始了。每次言語上的對抗,都是他們成長的契機,孩子正是經歷過不同的頂嘴階段,才逐漸學會了合理地表達不同意見。
第一階段:凡事說“我不”
兩歲叛逆期的某一天,我看著散落一地的玩具,對鏘寶說:“快點把玩具收起來!”
他想都沒有想,一句“我不”脫口而出。身處這個階段,寶寶的自我意識逐漸覺醒,頂嘴的原因也並非具體的事情,而是為了彰顯自己的獨立。潛臺詞實際上是:“我可沒那麼容易控制啦!”此時不必生氣,只要換一種有選擇的溝通方式就可以將他們“制服”啦。媽媽可以試著說說:“我們是先收玩具,還是先吃點心啊?”
第二階段:言語攻擊
閨蜜程程發來一條傷心的語音,說自己家4歲的糖豆竟然說她是個“壞媽媽”要把她趕出家門,原因竟然是她阻止糖豆看電視。這種程度的頂嘴,讓很多父母都覺得寶寶像是變了一個人。但其實根本不必難過,因為寶寶此時剛剛發現語言的威力,正在學習如何使用。我們可以告訴他們,這樣說我會很難過,但不必真的受傷。
第三階段:有理有據
隨著邏輯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孩子們的頂嘴越來越“高階”,比如有一天早晨出門玩耍之前,我對鏘寶說:“寶寶,快點吃飯,我們要遲到了!”沒想到他卻回嘴道:“我是小孩,吃的本來就慢”。
我仔細一想也有道理,於是問他:“小孩吃飯要多久呢?”
他說:“比大人長很多很多。”
我說:“半小時夠麼?”
他說:“夠了!”於是就開始專注吃飯,我也不再催他。
在這個“有理頂嘴”階段,跟孩子梳理邏輯,將頂嘴引導到表達觀點和思考問題上,比粗暴地打斷對他們的思維發展更有幫助。
頂嘴需要“糾正” 麼?美國一項關於兒童行為的調查顯示,有高達70%的孩子都存在頂嘴行為。
可見“頂嘴”並不是哪個孩子的壞習慣,而是孩子們成長中很常見的行為。爸爸媽媽壓根不需要那麼大驚小怪。曾經在商場遇到過一位媽媽,因為兒子想要玩具,跟媽媽爭辯起來了。媽媽盛怒之下,用手一邊拍孩子的嘴一邊說:“讓你頂嘴!”
個別父母之所以會對孩子“頂嘴”那麼敏感,大多數是因為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戰,有一種“我說了不算”的感覺。
然而,為人父母,我們需要清醒地認識到:成長本來就意味著挑戰權威。爸爸媽媽不僅不該為孩子的“頂嘴”而憤怒,反而可以將之視為珍貴的成長機會。因為“頂嘴”不但意味著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更意味著他可以有邏輯的組織語言,甚至用語言來表達情緒。
因此,頂嘴並不需要糾正,而是需要引導,讓孩子更好的運用“語言力量”表達自己,處理情緒。
化解孩子“頂嘴”這三招很管用雖然知道孩子“頂嘴”是好事兒,但是大部分時候,父母們還是會被無休止的“嘴炮戰”折磨的火冒三丈。況且,如果放任孩子的“頂嘴”甚至無原則的鼓勵,或許會讓你的寶寶變成一個“槓精”。那麼遇到孩子“頂嘴”該如何化解呢?
第一招:確立一個說話原則
鏘寶班上的小壹媽媽曾經跟我聊起過孩子頂嘴的話題,她說讓自己最生氣的,是小壹總高聲尖叫,打斷她說的話。相信這也是很多家長對“頂嘴”深惡痛絕的原因。其實問題並不出在表達觀點上,而是何時表達,用什麼方法表達,這正是成長的機會。
因此我建議平時可以在孩子頂嘴時,教他如何傾聽別人說到一個段落,再用:“我認為、我感覺”開頭,以平靜的方式說出自己的觀點,正所謂“有理有據有節”。
第二招:用總結幫孩子學會表達
《兒童心理學》指出:孩子與媽媽頂嘴,是需要反駁媽媽的觀點,以及陳述自己的看法。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更好地建立了自己的邏輯關係,同時也鍛鍊了語言組織的能力。
在“頂嘴”時,另一個成長的機會是學習有邏輯的表達。正如上文頂嘴三階段中所說,作為一項“技能”,頂嘴的水平高低,也是邏輯發展的結果。在孩子開始有理有據的頂嘴時,爸爸媽媽不妨用複述的方法,幫助他重新梳理邏輯。比如當孩子認為該先去朋友家玩,在完成作業時,你可以問問為什麼,幫他梳理出兩種邏輯,一種邏輯是:心裡想著玩,根本寫不好作業。另一種是:心裡想著作業,跟朋友玩不痛快。
第三招:讓孩子參與制定規則
後記:
頂嘴的孩子,都值得父母珍惜,因為他們內心強大,敢於挑戰權威。而如何將頂嘴化為“表達能力”,則是我們這些爸爸媽媽應該幫助孩子去完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