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是孩子被當作獨立個體來看待的一種“標誌”,也是孩子身上社會性有所發展的一種“符號”。
名字。雖然不過區區幾個字,但是當孩子向父母問道,“你們為什麼給我取這個名字?”的時候,父母們才會意識到,給孩子取一個好名字究竟有多重要!
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名字是與眾不同的,所以家長們有必要在取名這件事上多用心,如果隨意取一個“爛大街”的名字,難免會讓孩子心裡有些許的失落和沮喪,而且還會引發一些尷尬的情況。
人們剛習慣“梓涵”,沒成想“新方式”取名悄然成風,老師:有點頭疼此前,有網友在網上爆料自己班上的學生“重名”的實在是太多了。
有一天自己在走廊裡,喊班上一名叫“子涵”的學生,結果有4個學生回頭喊“老師好”,除了他真正想叫的“子涵”,還有“梓涵”、“紫涵”、“子寒”。
這位作為老師的網友,一時間哭笑不得。
“女孩叫‘梓涵’,男孩叫‘浩軒’,這大概就和上一輩的‘建國’、‘秀英’有異曲同工之妙吧!”“當老師的也確實不容易,同學名字倒是容易記住,但是卻很容易記混,看學生的花名冊時感覺好像在玩連連看!”不過,當大家剛習慣“梓涵”“浩軒”這些名字頻繁出現的時候,老師們又發現了90後、00後家長們給孩子取名字的“新流行”方式。
有網友發現,自己班上的學生有了新的“重名”方式,比如說班上有3個叫“張楊”的小朋友,仔細一問,原來這個3個孩子都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爸爸姓張,媽媽姓楊!”
對此,網友們稱,“這種取名方式也太省事了,除了張楊,還可以有劉楊、李楊、白楊……”
雖然拿父母姓組名字的方式很“新穎”,但是老師們卻也覺得很頭疼無奈,畢竟對於常見姓氏組合來說,重複出現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
不得不說,在給孩子取名字這件事上,家長們還真是不能“盲目跟風”,否則不但沒有“標新立異”,反倒成了“爛大街”。
父親+母親的組合取名方式,雖有“紀念意義”,但卻給孩子帶來了“麻煩”(1)容易重名,徒增煩惱
名字,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頻率很高,如果遇到重名的情況,難免會因此而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比如說,老師在上課點名的時候,這不僅讓老師覺得為難,也會讓學生們感到混亂。
當孩子長大後,這種重名帶來的尷尬就更明顯了,比如說排隊掛號等等。
(2)格式統一,有些乏味
父親姓+母親姓的組合方式,雖然具有意義,但是結構太“簡單”了,只是將父母的姓氏組合到一塊,就成了孩子的名字。
這種統一而固定的格式,這著實有些太“投機取巧”了,會讓人覺得缺乏內涵,有些乏味。這不僅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對於自己不夠重視,也可能有重名困擾。
(3)組合奇葩,招人嘲笑
如果父母一味地跟風,執意選擇用父母姓來組成孩子名字的話,那麼當父母的姓氏組合不大“合適”的時候,這就會很容易鬧出笑話來。
比如說,父親姓“魏”,而母親姓“朱”,那麼這種組合就有些不那麼“合適”了,在生活中孩子難免會因此而受到他人嘲笑。
父母取名,容易進入這幾個“誤區”,常見的“思維定式”要改正(1)“複雜生僻”的名字,看起來有“文化”
有的父母為了讓孩子的名字看起來更有文化一些,於是會選擇一些不常用的“偏僻字”,或者是一些筆畫較多的漢字。
雖然這看起來確實夠複雜、有難度,但是在日常使用中,卻讓孩子們很“崩潰”。因為這種“複雜”形式的名字,常被寫錯讀錯,也增加了孩子的書寫困擾。
(2)只顧“寓意”深刻,卻忽視了“讀音”
漢字本身有些獨特的韻律美,因為讀音的相似而衍生出來的諧音,也是漢字發音中比較特殊的組成部分。
當家長過於執著於名字寓意,而沒有意識到“諧音梗”時,那麼最終孩子名字的呈現,就有可能出現寓意深刻但是諧音膚淺的尷尬。
(3)追求“與眾不同”,而過於“標新立異”
雖然名字有獨特性固然很重要,但是如果父母過於追求獨特而過於“標新立異”的話,那麼孩子在使用時也會出現“不接地氣”“水土不服”的情況。
比如說,之前有寶爸致敬某網遊,而給孩子取名“王者榮耀”,顯然這多少就有些過於“奇葩”了。
在給孩子取名字的時候,父母可以從兩個方面考慮▲從詩詞歌賦的字詞找靈感
詩詞歌賦中的詞語,運用起來有一定的美感,家長們在取名的時候參考詩詞歌賦中的字詞,不僅會讓孩子的名字更加有意蘊美,而且也很有內涵。當孩子介紹自己的名字是從某句詩詞中取字詞的,這顯然會讓人覺得“確實很有文化”。
▲從內涵和讀音多角度考量
當父母在考慮名字內涵的時候,也要結合讀音,朗朗上口的名字更加方便他人記憶,並且讀起來也更加順口,同時父母也要注意,給孩子取完名字先別急著確定,試著從前到後、從後到前地讀幾遍,避免發生歧義。
所以,在家長給孩子取名的時候一定要多加考量,“投機取巧”的取名方式並不適合。父母們把對孩子的祝福和期待都寫在了名字裡,相信這也是一份父母給予孩子的珍貴禮物。大家在取名這件事上有哪些好的經驗分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