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李梅在廚房裡準備一家人的晚餐,這時候,9歲的兒子鬧鬧興致沖沖的奔向廚房,大聲喊到:“媽媽,期中考試出來了,我考了第二名”。
一直以來,鬧鬧的成績都不錯,但是在班級裡的名次卻始終徘徊在前十名,從沒考到第二名,所以這次李梅和丈夫都很開心,他們打算帶鬧鬧到離家最近的遊樂場痛痛快快地暢玩,以此作為鬧鬧的獎勵。
幾個月後,學校又進行了考試,鬧鬧還是第二名。這次李梅和丈夫又誇讚鬧鬧:“鬧鬧真聰明,這回又考了第二名,已經是很好的成績了,爸爸媽媽都很高興,你是最優秀的”。在李梅和丈夫看來,以前鬧鬧從沒進過前三名,現在考第二名已經是很好的成績了,他們也很滿足,很欣慰。
然而在接下來的幾次考試裡,鬧鬧竟然每次都是考第二名,從未考過第一名。而每次考了第二名,李梅和丈夫同樣會高興地表揚他,獎勵他。可是慢慢地,李梅就覺得有些奇怪了。“為什麼鬧鬧總是考第二名,而且與第一名的成績只差幾分,那他考第一名不也是很容易嗎?”
李梅不敢直接問鬧鬧,怕給孩子增加負擔。於是李梅讓鄰居的孩子,鬧鬧的小夥伴去問。畢竟孩子之間的對話都是很坦誠的,他們不會互相隱瞞。
鬧鬧說:“我每次考了第一,爸爸媽媽都很高興,而且還獎勵我了,我覺得很滿意了,幹嘛還要考第一呢,多累人啊。再說我也想考第一,可是每次在考場上我都有點緊張,本來會做的題最後沒做出來,結果就比第一名差那麼幾分了”。
孩子總是考第二名、第三名,很多父母都會疑惑:“為什麼孩子沒有進步?與第一名就差幾分,為什麼沒有一次考到第一呢?”。
其實,除了孩子本身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對考場氣氛的適應程度外,父母對孩子成績的態度也會影響孩子的心理,促使孩子做出“考第二”的決定。
心理學上有一種約翰遜效應,說的是如果一個人缺乏應有的心理素質,即使平時表現再好,在競技場上也會失敗。
約翰遜效應得名於一名運動員,他平時訓練有素,表現出很強的實力,但是每次上賽場後總是失利,這就是因為他的心理素質比較差,得失心過重而導致的信心不足。
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多孩子看起來很努力,也有考第一名的實力。但是真正上考場後,他們就會適應不了考場的氣氛或者對自己沒信心而緊張,於是就無法正常發揮。
生活中也有很多像鬧鬧一樣的例子,他們認為,考到第二名,總會得到父母的讚美和獎勵,那他就滿足了,所以就沒有了進取心。
事實上,第二名確實是不錯的成績,父母應當表揚和獎勵,但是每次孩子考了第二名,父母都很知足,並且大肆表揚、獎勵孩子,就讓孩子覺得父母對他沒有更高的要求,那他輕輕鬆鬆拿第二名就夠了。
父母總是滿足於孩子的“第二名”,對孩子沒有更高的要求,就無法激發孩子的潛能,無法培育孩子的競爭意識,沒有競爭意識,孩子就沒有不斷挑戰的決心和信心,也就無法進步了。
面對孩子“千年老二”的情況,父母應當如何破局?打破這樣的“常規”,並不是沒有可能的。只要父母適當地改變自己的態度和教育方式,適時地激勵孩子不斷挑戰,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並且為孩子營造一個輕鬆的生活學習環境,孩子便能不斷進步,取得新的突破。
用“鯰魚效應”激發孩子的潛能喜歡吃沙丁魚的挪威人,為了不讓沙丁魚很快死亡,便在沙丁魚槽中放入一條它的天敵——鯰魚。結果,遇到鯰魚的沙丁魚都十分緊張,四處躲避,加速遊動,這不僅激發了沙丁魚體內的活力,還能讓沙丁魚存活了很長時間。後來,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之為“鯰魚效應”,意思是競爭能啟用人的內在潛能。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也應該運用鯰魚效應,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讓孩子勇於接受新的挑戰,讓孩子懂得:只有努力做到更好,才能獲得更好地東西。
比如,當孩子考第二名時,父母在獎勵孩子的時候,同時告訴他:如果下次得第一名,爸爸媽媽會滿足你一個更大的願望。這樣孩子就更加有動力,有鬥志。
父母也可以用一些不思進取最終失敗的例子教導孩子,讓孩子明白只有競爭才能成功。
給孩子找一個“競爭對手”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父母可以給孩子找一個競爭對手。對於一個總考第二的孩子來說,這個競爭對手就是“第一名”。每個人都有追求優越感的慾望,它激勵著人們不斷進取,努力戰勝對手,最終獲得成功的喜悅。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可以適當地運用比較方法,讓孩子看到第一名與自己的差距,讓後激勵孩子去彌補差距,戰勝對手。
如果孩子的成績較差,父母應該循序漸進,選擇一個孩子比較熟悉的,水平略高一籌的對手。如果孩子與競爭對手的差距太大,很容易產生望而生畏、高不可攀的心理,可能會打擊到孩子的自信心。
給孩子模擬輕鬆的考場體驗如果孩子出現一上考場就緊張甚至恐懼考場的心理,父母應當給孩子營造一個輕鬆、舒適的學習環境,減輕孩子的壓力。在平時的生活中,父母可以和孩子做“模擬考試”的遊戲,父母當監考員,孩子是考生,在此過程中,父母應當給孩子更多的語言關懷和鼓勵。
當發現孩子情緒緊張,可以講些小故事、小笑話活躍氣氛。讓孩子體會到考場其實並不是那麼可怕,慢慢地,孩子在實際的考試過程中就不會那麼緊張了。
心理學家布魯姆認為:造成學生學習差異的主要原因並不在於遺傳與智力,而在於家庭和學校的環境條件。世界上任何一個能夠學會的東西,幾乎所有人都會學會,只要向他們提供適當的學習條件。
每一位孩子都擁有無限的潛能,作為父母的我們,除了為孩子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學習環境,還應當作為孩子前進道路上的指明燈,激勵孩子不斷前行,走得更高!
作者簡介:池沐:左手帶娃,右手碼字,自由撰稿人。用心閱讀看世界,以筆耕耘品人生。親子教育的路上,讓我們攜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