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上週末,我帶著五歲的小女兒到小區院子裡溜達,看到兩個孩子在玩遊戲,小男孩請求:“把剷車給我玩玩好嗎?”小女孩回答說:“不想給你玩。”

於是,男孩跑去找媽媽過來“支援”,結果引來了媽媽的一陣怒火“你這麼大了,連這麼點事都處理不了,還來找大人,羞不羞啊?現在我管你,以後誰保護你啊,自己想辦法!”小男孩瞬間驚慌了,淚花差點泛出來,靜靜的,一動不動的低著頭.....

過了一會兒,男孩媽媽和旁邊的好友交談說:“孩子不能被慣著,得給他一些不順心的經歷,多讓他經歷點挫折也是好事”似乎對這樣的“挫折教育”樂此不疲。

我心想:這樣會使小孩更困窘,下次遭到拒絕,更不知所措。

其實,孩子們從來就不缺少挫折。比如考試不如意,遭到批評和嘲笑,和同學鬧矛盾等等,都算是挫折。

而所謂的挫折教育,就是讓孩子在他自然而然遇到的挫折中獲得教益,而不是累計挫敗感。因此,挫折教育的重點,並不是人為增加挫折的分量,而是教會孩子如何積極地面對挫折、化解挫折。

1.挫折教育給的不是挫折,而是愛

阿德勒理論“溺愛剝奪了孩子鍛鍊能力、建立個人價值感的機會;在內疚、羞愧或懲罰下成長的孩子,成年後常常有著揮之不去的挫敗感。”

挫折教育教給孩子的不是挫折,而是在孩子遇到挫折時,家長給予鼓勵和建議,給孩子面對挫折的勇氣和積極的態度,幫助孩子跨越困難,而不是一個勁兒的挫傷孩子的尊嚴。

《少年說》中,一個女孩在天台向媽媽喊話:“(媽媽)老是要這樣子打擊我,我知道別人很厲害,可是為什麼我自己一直在努力,你就從來沒有看到過”。

即使女孩說了自己並不適合這種激將法之後,女孩的媽媽仍說:“我知道我一直在打擊你,因為我認為在你性格里,你要不打擊,你可能就有點飄”。

很多家長都熱衷於將自己的孩子跟別人作比較,認為這能激發孩子的上進心。然而,這種打擊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反而容易產生巨大的精神壓力和極端的自我否定,影響健全的人格發育。

真正的挫折教育,就是我們給孩子足夠的愛、理解與鼓勵,引導孩子用積極的策略來面對挫折,並最終跨越挫折,這樣,孩子抗擊挫折的能力就會增強。也只有這樣,孩子才會越挫越勇。

相反,如果光給挫折不給教育,最後的結果就是孩子會越來越退縮。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的“習得性無助”是指人或動物接連不斷地受到挫折,便會感到自己對於一切都無能為力,喪失信心,陷入一種無助的心理狀態。

比如,孩子摔倒了哭著讓抱,但媽媽卻堅持著:“絕對不能扶,不然孩子會養成習慣。”的意念,隨口而出的便是“不就是摔了一跤嗎?”“哭什麼哭,有什麼好哭的?就知道哭。”“快點自己爬起來!”一次又一次地挫傷孩子的心態......

摔倒後的“二次打擊”,會讓孩子在挫敗感中自我懷疑,滿滿的無助感,碰到困難習慣性反應“我不行”“我做不到”。多次獨自面對失敗的結果是,以後面對困難只會退縮。

正如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所說:“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

其實很多困難,要麼是父母製造的,要麼就是父母加劇的。長此以往孩子會失去安全感,也會切斷孩子主動溝通的橋樑。

在孩子需要愛與理解的時候,應給予孩子更多的鼓勵,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挫敗感。

2.要讓孩子輸得起,父母不能太想贏

前不久,我看到一則新聞稱:

江蘇10歲女童因考試失利,在家中服藥輕生,留下一段3分25秒告別視訊和374字的2頁遺書。

她在遺書中寫道:

“當你們看到這封信的時候,我可能不在世了,因為我學習不好,我死不是因為爸媽,也不是因為老師,是因為我自己……”

“我走了你們也不用天天打我罵我了,雖然爸爸媽媽打我罵我,但我知道都是為了我好。”

“老師不讓我考試了,我活在世上也沒有意義了。”

這樣的話語讓人無比心酸,試問哪個爸媽能承受住10歲小朋友如此凋零。這也反映出父母平時“太想贏”的教育心態,給孩子內心的壓迫感和挫敗感愈發的嚴重。

即便考不好,還可以重新來過,因為“輸不起”的心態而草草結束生命,是多麼不值得。

白巖鬆曾說:“每個人都想贏,但不怕輸才是真正的關鍵。只有你不怕輸的時候,你才能贏。”

輸贏的結果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父母和孩子對於輸贏的態度。

吳尊的女兒NeiNei從三歲起就開始學習芭蕾,為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亞洲比賽,日夜苦練。可是,結果並不盡她所意,NeiNei輸掉了比賽,哭了。看見自己的孩子因為這種情況落淚,做父母的心裡也不好過。

曾經,一場備受矚目的國際化比賽,一張含金量極高的證書,讓這個小姑娘向眾人展示了她的優秀,也獲得了極大的自信和成就感。但這一次與獎盃的失之交臂,卻又讓她陷入深深的挫敗感。

吳尊安慰到女兒:今天的表現是有史以來最好的一次,你已經很值得爸爸驕傲了。可以看到,吳尊對待女兒這個比賽的態度是:“讓她去感受失敗的感覺也不是壞事。”“我會慢慢讓她明白,過程比結果更加重要。”

挫敗感本身並不是一件壞事,儘管它有時讓人感到非常糟糕。

人生最大的遺憾從來都不是失敗,而是一次又一次的放棄。孩子在意輸贏,這本身沒有錯。但若只關注結果而輸不起,這就很可怕了。

3.孩子面對挫折時該如何引導?

第一,要及時的給予疏導

挫折可以鍛鍊孩子應對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但對陷入嚴重挫折情境中的孩子要及時進行疏導,要幫助孩子分析遭受挫折的主、客觀原因,找出失敗的癥結所在等。

比如,孩子們在遇到挫折之後難免都會出現一些低落的情緒,這時家長們千萬不能嫌棄孩子、挫傷孩子,當然也不能過分的去誇獎孩子,因為這些方法都非常極端。應給予他們必要的安慰,疏導他們不適的情緒,使得孩子們能夠儘快振作。

必要時,可幫助孩子一步步地實現目標,讓孩子體會只有戰勝了困難才能前進一步,而進步、達標的全過程就是不斷克服困難的過程。

第二,學會支援和鼓勵孩子,同時也要給予適當的批評

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指出:既不支援懲罰也不支援驕縱,只是鼓勵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邏輯。正面管教,要求父母必須和善與堅定並行。

溫柔和善表明的是對孩子及其獨特性的尊重,而且態度是溫柔的,堅定表明的是對情形的需要的尊重,堅定是指堅持到底。

當孩子在生活中的動手能力有所進步時,家長都應該指出具體原因對孩子進行稱讚,比如說孩子獨立完成作業、洗了自己的一雙襪子等等。這會讓孩子知道自己為什麼得到表揚,所以也會逐漸建立起自信心,而這正是抗挫能力的基礎。

當然孩子犯錯時也必須給予適當的批評,只是千萬注意不要使用打擊孩子的言語,否則孩子只會變得自卑。正確的方法是應該給予孩子一定的引導,並且教會孩子在反思中改正錯誤,取得進步。

第三,教會孩子正確對待失敗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說:挫折未必總是壞的,關鍵在於對待挫折的態度。

有時候導致失敗的確是孩子自身的問題,作為孩子,對周圍的人和事的態度是不穩定的,容易受情緒等因素的影響。

碰到困難和失敗時,他們會有消極情緒,這時,家長要及時告訴孩子“失敗並不可怕,你只要勇敢,一定能做好”,要有意識地將孩子的失敗作為教育的契機,引導孩子重新鼓起勇氣大膽自信再次嘗試。

給孩子煅煉的機會,培養孩子承受挫折的勇氣。

關鍵在於令孩子感受到我們的關心和支援,從而產生面對困難的勇氣與力量。

著名節目主持人,親子育兒專家王芳曾說:“孩子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將終身受益。”

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刻意尋找所謂的挫折機會,而是放開你的手,讓孩子有機會面對生活中最真實的問題,並幫助他學會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樂觀面對挫折。

“挫折”本身無意義,引導孩子如何面對挫折、與挫折相處,才是教育的意義。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保護孩子好奇心,有1句話不能講,有6件事兒可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