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01

許多家長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育兒挑戰。

上午在游泳館,我聽到幾個寶媽在聊天,她們紛紛感嘆:

現在教育孩子真難,不僅投入大量的時間與金錢,而且總有操不完的心。

她們覺得,養孩子真是一個令人頭痛而沉重的負擔。

她們認為,自己殫精竭慮,心血都花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夠優秀自信,卻發現,孩子總是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不想起床,不想學習,什麼也不想做,還覺得累。甚至孩子認為父母不愛自己,感覺自己不快樂。

她們說:

我們小時候生活條件差,什麼都要靠自己努力去爭取,但我們很容易滿足。父母給我們一件新衣服甚至一點零食,都會覺得很開心,能夠感受到父母的愛,並努力回報父母。

現在的孩子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都不知道怎樣教育他們了。

現在這些孩子到底怎麼啦?

02

先來講一種現象。

前兩天,我在一個心理學交流群裡,聽到一位姐姐的分享。

這位姐姐最近接待了幾個十幾二十歲的青少年,他們無一例外地覺得自己“很糟糕,沒用,既不優秀也不努力,內心總一種不配活的感覺”。

這些孩子對自己當下的狀態很不滿意,覺得自己處在一種活也活不好,死又死不成的狀態中。

他們對自己與父母的關係,基本都感覺很糟糕。他們與朋友的關係,稍微好一些,畢竟沒有代溝,有共同語言。

好的情況是,有人能夠從朋友那裡獲得活下去的力量;次一些的情況,有的孩子不知道怎麼與朋友相處,既想要一種好的朋友關係,又害怕失去;最糟糕一些的是,有的孩子在現實中沒有朋友。

雖然他們也想擁有好朋友,但是,他們內心對一切充滿懷疑。別人喜歡他們,誇獎他們時,覺得這一切都是假的;別人對他們態度不友好,或對他們發脾氣時,又很容易激惹到他們。

情緒不好的時候,他們就會與別人對著幹。可發完脾氣,他們又擔心別人會“離開我”,“不要我”。所以,很多時候他們就會壓抑自己的情緒。結果就是,感覺自己很糟糕,什麼也不是,對一切都提不起勁來。

這些孩子的家庭條件千差萬別,有的家庭經濟條件很好,有的條件相對而言差了許多。

但無論好壞,他們都有這樣的感覺:爸爸媽媽對我的愛是假的。於是他們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優秀,不上進,不值得愛,所以才不配愛。

他們深深地陷在“因為爸媽不愛我,所以我不夠好,我不值得愛;因為我不夠好,我不值得愛,所以爸媽對我的愛是假的”的死迴圈中。

其實,他們每個人身上都有明顯的閃光點,有些孩子的生活能力和學習能力都很強。但是,他們卻無一例外地有一種“不被愛”的感覺,總覺得自己沒有被關注、被迴應,被肯定覺得自己很差勁,甚至是一個累贅,有人還p時不時有一種“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03

近年來,有個流行語叫做“耗竭式育兒”。

意思是,父母(尤其是媽媽)把所有的時間精力都花在孩子的身上,生活裡全是孩子,完全失去了自己的時間和空間,甚至失去了自我。

他們一方面希望孩子自信快樂,在生活上對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物質上也會盡力滿足孩子;另一方面,他們時常覺得自己被孩子掏空了,每天精疲力盡,想停卻停不下來。

這樣的日子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漸漸地他們開始對孩子失去了耐心。他們開始後悔生孩子,甚至覺得孩子拖累了自己的人生。

於是面對孩子的調皮、不聽話、哭鬧等,父母就會很容易感覺到煩躁、不耐煩甚至發脾氣。

畢竟,高付出的背後,一定會有期待高回報。所以,他們也會強烈地希望孩子能夠聽話懂事,成績優秀或多才多藝。

但,很遺憾,他們往往得到的是事與願違的結果。

這些孩子往往缺少活力與生命激情,他們似乎對什麼都不感興趣,不想上學、不想寫作業,不想早起,甚至不想出門。彷彿一切都與自己無關,又似乎總是很難滿足,什麼都想要。得到的東西,也只能換來他們短暫的快樂。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資訊渠道的豐富,現在孩子接受的東西比我們當年多得多。以前,是集體意識主導的時代,現在,個人自我意識越來越受到重視。

所以,現在孩子的內在自我需求也比我們當初強烈得多,特別是自主感與價值感的需求。

如果父母還一味地要求孩子聽話與懂事,要孩子滿足自己的期待,孩子的內心就會揹負兩代人的使命,感覺自己不堪重負。他們為了得到父母的認可,內心的自我需求就會被壓抑,就會導致他們缺少活力與生命激情。

04

父母的狀態,決定著孩子的人生基調。

如果父母每天心情愉悅,能夠用一種欣賞和愛的狀態來陪伴與照顧孩子,孩子就會覺得,我能夠讓父母開心,我是個有價值的人,我是可愛的,我是值得被愛的。

反之,當父母每天覺得生活很累,照顧孩子很麻煩,甚至感覺到自己的生活都被孩子掏空了的時候,就會在孩子面前失去耐心,甚至充滿抱怨。這種氛圍下成長的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是個累贅,不值得被愛。

他們找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與正面的意義,甚至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來到這個世界上,於是,也就失去了對世界的興趣,什麼也提不起勁來。

其實,孩子最需要的,並不是生活上事無鉅細的照顧,而是對他們內心情感需求的滿足,這種滿足體現在父母的情緒狀態能否帶給孩子良好的感受上。

所謂的“耗竭式育兒”,是因為父母自己內心的能量不足,所以,拼盡全力也很難給予孩子真正需要的愛。

當父母每天愁眉苦臉,怨聲載道時,孩子也會覺得生活很苦很累,甚至認為自己不該出生在這個世界上,給父母帶來痛苦。

當父母在孩子寫作業的過程中,一臉不耐煩甚至不停地挑錯時,在孩子的內心,作業已經變得了一個令自己痛苦和討厭的東西,他們自然會抗拒做作業,甚至不想學習,不願上學。

所以,當我們看到孩子缺乏激情與不快樂時,需要檢查自己的狀態。先讓自己滿足了,開心了,才能給孩子價值感與快樂。

05

現在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精神層面上的無形之愛。

時代在變,給父母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其中很明顯的一點是,現在孩子的精神需求,要比我們這一代強烈得多。

以前,父母主要操心的是物質和生活上的問題,缺乏安全感的重要因素是生存問題。於是,當我們長大後成為父母,我們依然會本能地延續這種方式,總是會想盡辦法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在生活上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

我們認為做到了這樣,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愛。卻不知道,現在的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精神層面上的那種無形的愛。

現在年輕人中,有一種“空心病”的現象很嚴重。這些“空心病”的孩子,常常處於一種無存在感、無意義感和無價值感中。他們內心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著,也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對什麼都缺乏激情,就像前面所說的那些青少年那樣。

這種狀態是怎麼造成的?

通常要追溯到他們的嬰幼兒時期,主要是生命的最初三年。這三年,孩子處於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期,他們對父母的情緒狀態非常敏感。

這一時期的孩子有一個最大的特徵,叫“自戀”:認為父母的快樂與痛苦,都是自己造成的。

如果父母心情愉快,孩子就覺得自己的表現滿足了父母,自己很好,很了不起,很有價值;如果父母心情不好,或經常吵架,孩子就會覺得是自己表現不好,自己是個壞孩子,是不值得被愛的。

這時期孩子的需求其實很簡單,無非就是吃喝拉撒睡。如果父母能夠及時滿足,並在這個過程中用一種愉悅的表情與溫柔的聲音與孩子互動,與孩子眼神交流、肌膚接觸等,孩子就能體會到被愛的感覺,這種感覺能夠帶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與核心自信。

如果父母把照顧孩子當成一個任務,甚至當成是一種負擔,對孩子很不耐煩,甚至要孩子配合父母的感受與需求,孩子內心就會覺得自己是個不值得愛的壞孩子,不但沒有價值,還是個累贅,甚至懷疑自己是不存在的。

所以,父母首先要照顧好自己,讓自己擁有愛的能力。然後才能給孩子真正需要的愛。因為,你給不出自己沒有的東西。

06

成為內心有能量的,真正懂愛的父母。

父母不要把全部精力放在孩子身上,要騰出一部分時間來關愛與照顧自己,與孩子一起成長。

當你疲憊的時候,請停下來,不要硬扛。記得多關愛自己,讓自己保持好狀態,好心情;

當你情緒不好時,告訴孩子:“這不是你的錯,和你沒有關係,是我自己的事。我自己會處理好”,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後,再來陪伴孩子。

不要總是要求孩子懂事聽話,而是要經常用心傾聽孩子說話,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不要在物質上過度滿足孩子,而是在感情上多給孩子積極迴應與支援,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被用心愛著的;

不要在生活上過度照顧孩子,而要多給孩子學習生活技能與獨立照顧自己的機會,讓孩子感覺到“我能行”,從而擁有更多的自信;

不要對孩子提出太多的要求,而是透過引導孩子思考,讓自己做出判斷、選擇與決定,這將給孩子帶來自主感,並形成自我成就的內在動力。

6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6歲女孩說“真媽媽丟了”:掌握3個秘訣,讓你的陪伴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