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很多時候,孩子們的正當需求,被當作了不聽話。

只是因為大人的無心理會或者有意的情緒發洩。

昨天在外邊吃早餐的時候。

有一位奶奶牽著兩三歲的小孫女走了進來,點了一碗米粉。

然後在邊上找了一個位置坐下。

“你是不是經常跟爸爸來這裡吃。”

小女孩點點頭。

我腦海裡就浮現出爸爸牽著女兒的手,開心地走進來,吃美美的早餐。

當服務員把米粉端過來的時候。

奶奶拿來小碗,夾了些米粉放進去。

“我要吃餃子。”孩子瞧一下,然後跟奶奶說。

“你怎麼不早說,今天沒有餃子。”

其實,臺子上擺著餃子,還有店員正在包餃子。

經常來的孩子應該比較清楚。

所以還在繼續跟奶奶重複說“我要吃餃子。”

帶孩子出門,這個情形,我們常常會遇到。

面對孩子提出的需求,到底要不要滿足。

比如這時,奶奶要不要給孩子買餃子?

孩子肯定一個人吃不完,那要不要跟老闆商量下,給孩子下半碗?

或者直接忽視,勸孩子吃米粉?

對小的孩子,大人總覺得孩子不懂,於是會想法子去“哄騙”。

就會告訴說沒有了。

“遊樂場沒開門”

“今天某個東西賣光了。”

“媽媽沒有錢了。”

……

奶奶的答覆是:“沒有餃子了,就吃這個粉。”

大部分聽話的孩子,都會順從了大人的意思。

所以小女孩也聽話地吃了幾口粉。

然後又要喝水。

她熟練地找到了水桶,然後指著要奶奶倒。

而奶奶剛提起熱水壺,說喝熱的。

孩子偏偏堅持要喝冷的。

這時奶奶有點火了。

“你不要跟我犟啊,不要把我搞煩了。”

“我真的不想給你們帶人,就是太不聽話了。你要聽話我才帶你。”

整個過程,我覺得小女孩其實一直很乖巧。

她每次都很完整地表達了自己想吃什麼。

而且她也沒有因為奶奶的話而哭泣。

平靜地喝著水,坐在椅子上。

可奶奶卻急躁地告知她不要鬧了。

兩種情緒形成了鮮明地對比。

很多時候懂事的是孩子,而不懂事的反而是大人自己。

比如這個孩子自己準確地找到了水桶位置,並告知了自己的需求。

可大人卻覺得孩子是找事。

說實話,我覺得這個女孩真的很棒。

應該還沒上幼兒園。

但端正地坐在椅子上,獨立喝水,自己吃東西。

真是一個聰明伶俐的孩子。

難道要她成為一個什麼都不想,什麼都按大人的安排辦就好?

要你吃米粉,你就不要跟我說想吃餃子。

我要你喝熱水,你就不要堅持說要喝冷水。

……

想想看,如果真的養出這樣的孩子。

大人是暫時順心了,可一直下去呢?

你會發現孩子更加離不開你,你要安排他們的一切。

孩子也會唯唯諾諾,寸步難行。

這也是很多孩子到了適齡的上學年齡,可是根本沒有獨立能力的緣故。

從這個孩子身上,我看到了她很多閃光點。

看不到半點刁蠻耍脾氣的痕跡。

在養育孩子的時候,我們不也常常犯這樣的錯誤嗎。

把孩子的正常需求當作找茬。

指責孩子不聽話,而想要孩子聽自己的安排就好。

這樣的育兒理念要儘早地改過來才好。

因為有太多的孩子被“誤解”,被“傷害”。

遇到孩子正常的需求,可以無條件滿足。

什麼樣的需求是正常的?

當時他想要買一隻小恐龍玩具。

幾乎每次去那裡,都會帶上一隻。

而我們也不是經常出門,所以每次都會讓他自己挑選一隻。

那天他說要多買幾隻,可不可以?

因為我們之前約定過,一次買一隻。

但是那天他太喜歡另外一隻棘龍模型,說願意下次不買,這一次帶回去。

既然願意這樣做,我也讓他買了。

因為對一個恐龍迷來說,稍微放縱一下,是正當需求。

可過了一會,他又要買另外的一個玩具。

這時還要不要繼續買單?

如果繼續買,之前的約定可以作廢了。

這時我沒有再答應,而是告訴他:“你買一隻恐龍玩具,可以滿足你,想多買一隻,也可以商量。但是後面的要求就不合適了。”

“為什麼?”

“首先我們有約定,所以要遵守,對不對。另外我們不能把所有的玩具都買回家,而要學會控制,如果不能控制,那樣就是不正當的需求了,不能滿足你。”

他捧著自己的恐龍玩具,答應了。

怎麼滿足孩子,真的考驗父母。

過度滿足很容易讓孩子陷入溺愛的境地,而壓制需求,也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記得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他們的需求,是不是合理的。

而不是拿自己的尺度去丈量。

8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孫子要上學了,該選擇朋友圈了,一些孩子無需接觸,要保持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