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美國兒科學會發表過宣告:強烈反對父母打罵孩子,打罵孩子不僅無效而且負面影響極大。

說真的,沒有哪個家長要故意去打罵孩子,可孩子犯了錯,不懲罰很可能他永遠也認識不到事情的嚴重性,真要拖到“無藥可救”了,還不是害了孩子。

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說:“光靠鼓勵是不能完成教育的,教育裡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沒有懲罰,培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如果孩子犯了錯,恰當的懲罰其實是給孩子的一種保護、一道屏障,讓孩子吸取教訓,不再重犯,避免孩子偏離人生軌跡,走上歧路。

所以,科學的懲罰教育,還是有存在的必要的。

規勸

要想規勸有效,家長必須要注意3個要點:

1 提醒孩子看著你

2 告訴孩子怎麼做

3 不要囉囉嗦嗦反覆說同一句話、同一件事

這種情況下,最忌家長嘻嘻哈哈或者無所謂的態度,家長需要讓孩子感受到“這是一個嚴肅的事情”,跟孩子對話要有眼神的交流,態度要尊重,口氣要堅定。

打手心

懲罰的目的是讓孩子變得更好,而不是宣洩家長憤怒、生氣的情緒!

這種方式不提倡頻繁使用,家長也需掌握好力道,不要傷到孩子。

罰坐

這個懲罰的方式,最重要的作用是讓孩子冷靜下來,思考自己的錯誤。

罰坐、罰站都要注意選擇合適的地點,必須沒有格外的刺激(避免電視區、玩具區等);

另外,懲罰的具體的時間,家長心裡有數即可,不用跟孩子商量,這樣做傳達的資訊是:讓孩子明白家長會有權決定他何時開始思過,何時結束。

這看起來無關緊要,但事關家長的權威性,這種權威在整個育兒過程中非常重要。

幫忙做家務

必須讓孩子知道自己犯“熊”導致的後果,以及自己應當承擔的責任。

家長一定要給孩子分配具體的任務(孩子能夠完成的),而且這個過程中,家長不要幫忙。

一方面能讓孩子知道犯了錯要承擔後果,另一方面也能培養他做家務的好習慣。

畫畫

畫畫是一種表達和宣洩情緒比較好的方式。

當孩子犯錯後,我們可以讓孩子事情以及心中的想法畫出來。

透過畫面,我們能夠了解孩子當時的心理動機,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

這種方式,可以讓孩子及時反思自己的言行,同時又不會給他們的自尊心帶來傷害。

罰站

與罰坐一樣,罰站的目的也是讓孩子冷靜下來,思考自己的錯誤。

這個過程,家長的態度、語氣一定要溫和、堅定,不要情緒化,更不要威脅孩子。

“再不聽話就去罰站!”“看看你乾的好事,滾去罰站!”……

類似這樣的話一定不要有。

懲罰孩子,目的讓孩子改正,而不是隻懲罰不教育。

看書、寫字

這個方法針對稍大一些的孩子。

讓孩子犯錯之後,先寫字或看書,讓自己的情緒平復下來,同時進行反思。

家長要注意的是,看書、寫字的目的是讓孩子平復心緒,而不是做功課,更不是研究什麼學問。

家長可以說“你去看會兒書/寫會兒字”,而不是“作為懲罰,你今天必須要看完X本書,寫完X頁作業”,以免讓孩子對看書、寫字產生牴觸心理。

沒收心愛的東西

對孩子來說,最嚴厲的懲罰莫過於不讓他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得不到自己最想要的東西。

比如孩子只顧看動畫片而不睡覺,家長可以沒收玩具,關掉動畫片,告訴他必須要睡覺,否則以後都不可以看動畫片了。

如果孩子哭鬧,可以提前警告“第二天不能看動畫片”,並嚴格執行。

態度一定要堅決,事情的嚴重性一定要說清楚。

排豆子

如果孩子較小,家長一定要注意安全性,以免孩子誤吞。

禁止某些權利、要求

儘量不要誇大、嚇唬孩子,如果孩子中途“回心轉意”,也不要心軟放棄懲罰。

比如,孩子犯錯後,你規定一天不能吃他最喜歡的餅乾,那最好完全執行,哪怕孩子在下午的時候已經表示知錯了,已經改正了,也不能隨意改變你的決定。

必須要讓孩子明白,犯錯的結果,並不因他的醒悟而改變。

當然,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做些其他的事情,沒必要對孩子“橫眉冷對”,但對已定的懲罰,必須執行完。

懲罰是一門藝術,只有掌握了懲罰的原則,才能更好地讓這種教育方法發揮作用。

制訂規則,尊重孩子

懲罰一定是建立在規則之下的,家長得先和孩子做好溝通,協商確定好獎懲的規則,讓孩子知道怎麼做是犯錯,犯錯之後會受到什麼懲罰。這樣,孩子平日就會有所注意,從而減少犯錯誤的機率。

如何進行懲罰,同樣是一門藝術。懲罰不宜過重,也不宜太輕,這需要家長在和孩子磨合的過程中去衡量,其大前提是確保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身安全。

在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的時候,我們要以尊重的態度對待孩子,尊重孩子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孩子的自尊心,這樣孩子才會接受你的批評。如果你的批評讓孩子覺得自己“顏面無存”,那麼孩子更多產生的是沮喪和抵抗情緒。

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如果家長能表示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內心會更安定,也會更容易接受父母接下來對他的教育。

家長要保持情緒穩定

懲罰不是為了讓家長髮洩怒火,而是為了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過失,避免再犯。

所以,當孩子犯錯後,家長應注意調整自己的情緒,不要因一時衝動而隨意懲罰孩子,也不要因為生氣加重懲罰,更不要因為控制不住怒火,把對孩子的懲罰轉變成親子之間的矛盾。

懲罰是因為孩子犯了錯,不是因為你生氣。在懲罰過程中,按照你和孩子事先約定好的規則執行就好,不要讓你的壞情緒導致懲罰失效。還要避免在懲罰孩子的時候用語不當,比如言語譏諷、羞辱孩子,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同時,在懲罰過程中,孩子很可能會撒嬌求情,家長這時也不宜心軟,否則後期懲罰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懲罰要及時

懲罰的效果與懲罰的及時性密切相關,懲罰不夠及時,會讓孩子,尤其是年幼的孩子,難以將自己的錯誤與家長的懲罰建立關聯,懲罰的效果就會明顯減弱。甚至有的時候,他們已經全然忘記了自己的行為。

所以,一旦發現孩子犯了錯誤,只要情況允許,就要立即進行相應的懲罰。如果當時不方便懲罰,事後也要及時進行懲罰——家長要和孩子一起回顧當時的情景,儘可能讓孩子回到犯錯的情景中去,讓孩子清楚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行為,懂得自己應該接受什麼懲罰。

注意,不要當眾懲罰孩子,因為孩子雖小,但也有自尊心,也要面子。當眾被懲罰批評的孩子,第一反應是逃避這個丟臉的情景,父母說得再有道理他也聽不進去,並且特別容易產生自卑感。

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裡,該如何改正

懲罰的目的是讓孩子知錯能改,所以,別忘了和孩子認真地談一次,讓他明白自己錯在了哪裡,怎麼做才是正確的,這樣才能讓懲罰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

不過,說理、說教應該點到為止,別沒完沒了地嘮叨。家長嘮叨太多,孩子反倒會對家長的話喪失反應,導致“左耳進右耳出,家長說了也白說”的情況。

同時,事後談心也要有重點,就事論事即可,不要東拉西扯或者翻陳年舊賬,或者把孩子的行為上升到本質上去,給孩子貼標籤,把孩子批評得一無是處,引起孩子的厭煩。更糟的是,孩子還小,他對自己的認知是建立在大人的反饋上的,如果大人給孩子做出了不好的、惡劣的評價,孩子可能對自己失去信心,進而“破罐子破摔”。

自然後果是不錯的“懲罰”方法

18 世紀法國著名教育家盧梭曾在《愛彌兒》一書中提出一個著名的教育概念,即“自然後果的懲罰”。盧梭說:“如果他有冒失的行為,你只需要讓他碰到一些有形的障礙或受到由他的行為本身產生的懲罰,就可以對其加以制止。”

簡單來說,就是讓孩子“自作自受”,即自己做錯了事,由自己承受不好的結果。

比如,孩子撕破了衣服,家長就不給他換新衣服,讓他穿破的,他感到難堪,下次就不會再撕破衣服了。若是打碎了房間門窗的玻璃,就不給他安裝新玻璃,讓他受凍,下次他就不會再打碎房間門窗的玻璃了。

自然後果法對還不太懂得是非、缺乏自我剋制能力的孩子來說,是不錯的教育方式。

孩子透過受到的自然懲罰,親身體驗到自己的行為過失帶來的不良後果,這種懲罰不是別人另外給予的,不會“激怒”孩子,而且客觀、公正,不是“罰不當罪”,而是“罰該當罪”,孩子一般較易接受,不會覺得委屈、冤枉,牴觸情緒也相對較少,能讓孩子從不快、痛苦中反省自己,進而改正過失。

*本文大部分選自杜春紅老師《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媽媽怎麼辦?》一書

11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注意看下孩子的耳朵,這個不起眼的小毛病,可能有大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