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從一定程度上來講,當我們的孩子還很小的時候,我們都很擅長髮現他/她身上的優點。

這其中,"聰明“幾乎是所有父母對自家孩子的第一正面評價。

孩子看起來萌萌的,又蠢蠢的,不時會給我們一些小驚喜,我們很難不認為這個時候的孩子是聰明的,至少跟我們自己小時候比起來要聰明很多。

可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我們會發現幼時特別聰明的孩子慢慢變得不那麼“聰明”了,或者說孩子依然聰明,但他的聰明勁兒全用在調皮搗蛋或者遊戲上了。

以至於曾被我們看作是"天之驕子"的孩子,在長大後越來越趨於平凡和平庸。

我想,這是我們大部分家長很頭疼也很困惑的事情。

這時候,我們會對孩子是否真的聰明產生疑問。

但是,科技發展到如今,我們基本可以確定一件事情:人在智商上的差距並沒有那麼大。

所以我們又會想到,孩子的“不成功”應該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

其實,據我們多年的觀察和總結,這種看法也是對孩子的一種誤解。

不論孩子有沒有找到真正的源動力,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現在,孩子們在父母的督促下也不得不付出該有的努力。

事實上,聰明和努力固然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必要條件,但真正決定一個人能否一直保持優秀的,還要看他是否懂得自律。

一個足夠聰明且很努力的人,自然是有更大的機率走得更遠,但人生道路上可能要面對的誘惑會很多,只有嚴格自律的人才能避免慾望之火逾越界限。

自律給孩子帶來的益處能使它受用一生, 一個人的自律功底越純熟,就越能駕馭自己,而一個能很好地駕馭自己慾望的人,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遠、更穩。

我們可以把“聰明”比喻成一匹駿馬、把孩子比喻為一個騎手、把父母的鞭策比喻為馬鞭,那麼,“自律”就是捏在孩子手中的韁繩。

馬有優劣之分、馬鞭也可以很高大上也可以是價格低廉,這些都有先天因素在裡面,無法強求。

可是,要想讓孩子不至於從馬背上摔下來,或者說跑的方向不至於偏離目標太遠,用以“自律”的韁繩卻不能沒有。

我們或許可以說:聰明和努力在人生道路上的作用,跟自律比起來,簡直不值一提!

什麼是真正的自律

這個世界上從來不乏天資聰慧的人,也從來不乏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人。

賣菜的老婆婆會靠缺斤短兩佔了些便宜掙了些錢而沾沾自喜,她自然認為自己是很聰明的、其中的手法也不是誰都能掌握的。

她是當局者迷, 她可能從來都沒有去反省過,為何那個一把年紀了還要上街賣菜的人就是自己。

考了好成績的小學生會在暗自得意的時候假裝謙虛,你誇她厲害,這麼容易就考了年紀第一,她會告訴你:“這沒什麼了不起的,我只跟我自己比!”

她不會認識到自己這樣說有多讓人討厭,只知道自己從這樣的話裡面得到了快感。

你別以為這種說辭在成年人裡面就沒有了,看看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

你問他現在混得怎樣,他會很謙虛地告訴你:“一點小生意,不值一提,一年忙到頭也就掙個一百來萬,不能跟你們拿鐵飯碗的比!”

如果還沒明白我想說什麼,那不急,咱再來做個比喻!

我們之中的很多人,都知道發脾氣不對,可是總忍不住會發脾氣。

單單是“面子”的問題?

非也!人發脾氣往往是因為他沒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認同。

我們都一樣,都不肯輕易地否定自己,即便是我們的錯,我們也不願意承認,我們都認為自己很聰明,而且我們的小聰明也都在現實中有“用武之地”,我們會以此來得到並強化對自我的認同,哪怕因此傷害到他人。

那麼,什麼是真正的自律?

真正的自律不只是嚴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更是杜絕了上面所說的這種讓身邊人反感的行為——真正的自律其實是自省!

時時反省自己,哪怕你認為自己做得很對,也要多去想一想:別人也這麼認為嗎?我的判斷是真正客觀的嗎?

真正的自律,正是透過這種不斷自我反省的練習強化出的一種功夫。

就說說我們最常見的一個問題,很多時候我們都會無意識地告訴孩子:“照我說的去做,但不要學我!”

我們希望孩子看到我們的優點,卻對自己面對的現實缺少底氣。

年幼的孩子或許能遵照執行,稍微大一點了卻會滿臉問號,等到再大一些,便會自然而然地對父母的說法產生牴觸心理。

再一點就是,作為父母的我們,都很忙,很多事情都會力不從心,任何人都沒法做到絕對的自律,起碼在情緒控制上都存在或大或小的問題。

我們雖不會親口告訴孩子“我沒精力管你,你愛怎樣就怎樣吧”,但我們會過早地期望孩子能夠看到我們的辛苦、期望他們能理解我們並懂得約束自己。

然而,當孩子犯了錯的時候,我們就會把滿腔怒火發洩到他們身上,我們沒時間、沒精力去調查問題的本質,也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來證明自己的做法是否合理。

我們只能見步見行,並且會不合時宜地發洩自己的不良情緒。

我們嚴格要求孩子的作息,認為這就是最好的自律,但事實上就算是那些很出色的、生活方式很嚴謹的律師和職業經理也未必能保證生活中的一切都有條不紊、孩子不會隨心所欲 。

有智慧的父母不會這樣做,他們會在問題發生之前就對孩子有足夠的觀察和了解,事發之前有督促、有鼓勵、有表揚,事發之後也有警告和批評。

他們不會去想方設法杜絕問題的發生,他們更多地是在給予及時糾正。

當孩子面對痛苦抉擇的時候,他們會陪著孩子一起經歷,他們用自己的言行讓孩子明白:既然父母也願意陪著我忍受痛苦,那痛苦就不見得那麼可怕,我也該承擔責任,也該面對屬於自己的痛苦”。

他們會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就刻意去鍛鍊“延遲滿足”,在言而有信的前提下,孩子便不會只貪圖一時安逸犧牲長期幸福,他們知道只要耐心等待,他們的需求都會實現,他們很小就會剋制自己。

而且,自律的基礎是“自信”。

現實生活在我們不難發現,越是表現優秀的人越懂得約束自己,而越是失敗的人越容易破罐子破摔。

一個人能否自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對自己的認知,取決於他能不能認為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

對自身價值的認可是一個人自律的基礎,人只有在覺得自己很有價值的時候,才會自發地採取措施來珍惜自我、照顧自我,這便是自律。反之,他很大可能會選擇自暴自棄。

我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才會覺得我的時間、我的一切都是有價值的、寶貴的,必須善加利用。

這種自信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前提,也是培養自律的根基。

結語

這兩天,我總在想一個問題:你說我們這代人,終其一生都在為孩子做嫁衣,為孩子跨域階層而努力,為此情願犧牲陪伴和培養孩子的時間和精力,這到底值不值?

想來想去也沒有一個肯定的答案,但卻想明白了另外一個問題,這其實就是“授之以魚”跟“授之以漁”的區別。

作為父母,無疑都想把這兩樣都留給孩子,可很多時候這兩者是相互矛盾的,我們把重點放在其中的任何一點上,都會導致另外一點有所欠缺。

所以到最後,我們都一致認為“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讓孩子有接受現實的勇氣和改變現實的魄力,比為孩子留下萬貫家財更為靠譜。

而這其中,自律或許是最為關鍵的一種能力,聰明和努力在它面前,可以說不值一提。

不論你成不成功,你可以不聰明、也不一定非要多努力,但你不能不自律。

作為父母,教會孩子認識自我、接受自我、改變自我、認可自我,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這個世界上的絕大多數人都不是“龍”,也不是“鳳”,不給孩子太高期盼、不讓孩子活在“別人家孩子”的陰影裡,讓孩子有最基本的自信,才有可能讓他成為一個自律的人。

——END——

12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越早學會走路越好?先彆著急炫耀,太早了對孩子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