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一個孩子,就算是兩個孩子,經濟條件好了很多,也不會在物質方面“虧待”過孩子。面對孩子的無理要求,有的父母搖擺不定,既想拒絕孩子,又怕孩子得不到滿足而受到傷害。

有時明明知道孩子想要的這個東西不好,但是又禁不起孩子的哭鬧,只能妥協。

前幾天去逛街,看到一個孩子手裡拿著一個恐龍玩具,站在大馬路上不停地跺腳和捶打旁邊的媽媽。

“這個飛機你家裡已經有了,不能買了。”

“我就要這個,不要家裡舊的。”

“你看你已經買了一個恐龍了,不能買這麼多了。”

“我就是要,就是要。”

最後,媽媽只能讓步,給孩子買了那個他想要的飛機玩具。

這樣的情形並不少見,很多父母最後都抗不過孩子的折騰,舉械投降。其實這是父母不捨得對孩子說“不”,父母缺少的是對孩子說“不”的勇氣。

父母為什麼要對孩子說不?

作為父母,對孩子最大的願望其實就是隻要孩子開心快樂就好,因此當孩子提出某個要求,父母都會盡其所能地滿足孩子,只是想看到孩子那張燦爛的笑臉。

但是人的一生不可能只有歡樂,還有難過、委屈、憤怒等不好的情緒體驗。父母並不是滿足了孩子的所有要求,孩子的人生就會美好幸福毫無障礙了。相反的,事事滿足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沒有體驗過被拒絕的滋味。

當孩子進入社會,遇到別人的拒絕或者一些不公平的事情,就會很“玻璃心”,承受不住一點打擊。與人相處也容易因為一些小事而翻臉。

父母只有正確地對孩子說“不”,讓孩子知道:被拒絕是人之常情,沒什麼大不了的。

中國兒童教育發展中心主任張雅蓮說:“一個孩子在品格或者性格塑造的關鍵期,如果從來逗不知道什麼叫生氣,什麼叫得不到,什麼叫傷心,什麼叫無助,這是一個不健全的人格發展。”

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對孩子說“不”的好處,健全的人格並不只是需要開心就夠了,還需要更多面的情緒的刺激才更健康。

因此,父母要學會對孩子說“不”,學會拒絕孩子的無理要求。

事事順著孩子有什麼危害

●會養出人見人厭的“熊孩子”

對孩子說“不”不僅是孩子想要得到某個東西的時候,有時候孩子想要做某件事時,父母也有可能需要說“不”,比如孩子想要在別人的床上又蹦又跳,想要吃別人手裡的食物。

如果這個時候父母縱容孩子,那就是縱容孩子成為一個無法無天的“熊孩子”。你這個不捨得對孩子說“不”的父母,可能就變成了別人眼中的“熊家長”。

而家長沒有限度地一次又一次地縱容孩子的行為,那孩子將越來越沒有界限,越來越“熊”。

●會養出忘恩負義的“白眼狼”

同事對兒子的順簡直到了旁人看不下去的地步,不管孩子提什麼要求,她都一概不拒絕,曾經有一次因為答應時遲疑了一下,便遭到孩子的指責和捶打。

當孩子提出任何要求都可以輕易得到,他根本不會懂得父母的付出,更不會珍惜,也不會感恩。當有一次心願滿足不了時,就會責怪、怨恨父母。

看過太多這樣的新聞了,想要什麼父母給不了的,不管青紅皁白,對父母就是一頓拳打腳踢,甚至拿刀相向,讓人心寒不已。

●孩子會變得嬌氣任性

有句話說得好:任性源於父母不懂拒絕。

有些父母覺得愛孩子就要對孩子百依百順,從來不拒絕,這會讓孩子有種錯覺,覺得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事任何人都是要順著他的,不容許有任何“不”的聲音。

孩子在家蠻橫霸道,好不講理,不合心理就對父母發火。在外不遵守公共場合的規則禮數,受不了一丁點委屈。其實這樣的孩子是最吃虧的。

哪些情況一定要說“不”

◆不合理要求一定要說“不”

隔壁班的家長來接孩子,老師便找家長談了一下話,可是才談不到5分鐘,這個孩子就在家長身上東摸西找,想拿家長的手機來玩。

開始家長不同意,但是孩子就不停手,最後還是從家長手裡搶了過去。和老師的談話就這樣被迫結束了,可是家長並沒有過多的指責孩子,而是嘮叨著孩子幾句就走了。

看得出來,這個孩子在家玩手機一定是父母經常縱容的事。 才上幼兒園,父母就管不了孩子玩手機,那到了上小學、上中學呢,估計更難管教吧。

因此,對於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像玩手機、買太貴的玩具等,父母一定要說“不”,以免孩子日後有更離譜的要求的出現。

◆家長沒有能力滿足的要求一定要說“不”

還記得在一篇文章看到的一個對話——

父母:我節衣縮食,為了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孩子:我爸媽是自找的!必須滿足我,必須的。

這樣的對話不是父母養育孩子過程中希望看到的結果吧?

好的教育不是說要投上多少錢,也不是說孩子想要什麼就給什麼,而是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給孩子恰到好處的養育。

對孩子說“不”也需要一定的技巧

對孩子說“不”也要有一定的技巧才能讓孩子易於接受,並幫助孩子進一步地成長。

1、告訴孩子被拒絕的原因

當我們對孩子的要求說“不”時,不要單純的拒絕,也不要以為講道理孩子什麼都不懂,說了也是浪費口舌。

如果只是跟孩子說“我就是不給你買”,孩子可能誤以為是父母不愛自己了,父母對他有意見,這反而對孩子安全感的形成產生不利的影響。

告訴孩子原因首先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讓孩子知道原因也能讓孩子形成正確的認知,而且還能避免孩子反覆出現不切實際的心願或者要求。

當然,在解釋原因時,父母的情緒一定是穩定的,這樣孩子才更願意接受。

2、給孩子提供正確的做法

有的家長只對孩子說“不”,不能玩這個,不能買那個,那孩子到底應該怎麼做,應該要做什麼?

孩子需要父母給到一個更加明確的口令,或者另外一個合適的選擇。比如不能玩手機,那家長可以說“現在不是玩手機時間,我們可以一起出去散步嗎”“我們可以等到你生日時再買這個玩具”。

家長一定要讓孩子知道自己接下來應該做什麼會更好,或者他什麼時候能夠得到某樣東西,孩子才更願意接受。

3、不要頻繁說“不”

在前面我們也說了,當孩子的要求無理取鬧或者超過父母能力範圍的,我們可以說“不”,但並不是所有父母“看不慣”的行為都要說“不”。

有的父母覺得孩子出去玩會弄髒衣服,便說“不準出去玩”;有的覺得收拾玩具很麻煩,便說“不要拿那麼多玩具出來玩”。

父母過多的阻止會讓孩子失去探索的慾望,面對新的事物也會變得畏手畏腳。只要不是違反原則、觸底底線的事情,應該給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間並得以進行探索。

4、事先制定好規則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養育孩子也要有規則。對於6歲之前的孩子,還處於“他律階段”,更能接受外部的規則。

而有了規則孩子便有了界限感,知道哪些行為可以被允許,哪些行為是怎麼鬧都沒有用的。

比如去超市買東西,很多孩子這個想要那個也想要,父母給怕孩子養成不好的習慣,不給怕孩子又哭又鬧也不好看,那家長可以從小制定一些規則,比如去超市只能買一樣東西,或者只能買10塊錢,多了堅決不行。

我對女兒制定的規則就是這樣的,每次去超市只能買一樣東西,從2歲多開始這個規則一直沿用至今。女兒知道只能買一樣,每次都會衡量到底哪個更加值當,才去買。

5、態度一定要和善而堅定

女兒在執行這個買東西的規則期間也會有耍賴的時候,但是我會很平靜很堅定地說“不”,就算她哭得有多傷心都不會改變主意。

有過這麼一次,她知道鬧也是沒有用的,後面就再也沒有過這樣的耍賴行為。

還有一點,父母在拒絕孩子時,千萬要和善的,不要勃然大怒,父母激烈的情緒很有可能會傳染給孩子,讓孩子情緒化,越鬧越凶。父母只要讓孩子看到自己的態度就夠了。

其實我們的孩子並沒有那麼脆弱,拒絕並不會讓孩子產生陰影,能讓孩子產生心理陰影的往往是父母說“不”的不正確方式。學會正確說“不”的技巧,從現在起,父母就要對孩子的無理要求說“不”了。

-感謝閱讀-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遇到困難就退縮?原來這才是有效的鼓勵方式